人民网>>军事

弓满弦张谋胜战 争分夺秒钻打赢

【查看原图】
深入训练一线调研。邵龙飞摄
深入训练一线调研。邵龙飞摄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2017年01月15日08:36

弓满弦张谋胜战 争分夺秒钻打赢

——记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首席专家、《军事学术》总编辑张占军

李金海 包国俊 邵龙飞

晚饭时间刚过,红山脚下一座军营的操场上,三三两两地聚拢来散步闲聊的人。一位大校军官若有所思,走得很慢,不时抬起手腕看表。熟人看到他这个样子,也不多打扰,路过时只简单打个招呼:“看来老张今晚又要加班了。”

老张,叫张占军,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首席专家、叶剑英军事科研奖获得者、《军事学术》总编辑。26年来,他依托《军事学术》这个学术平台,默默耕耘在作战理论研究前沿阵地,弓满弦张谋胜战,争分夺秒钻打赢,被誉为“研究现实军事斗争的一杆老枪”。

隆冬之夜,严寒孤冷,军事科学院办公楼一层的一个房间又亮了。一本杂志一支笔,一夜苦思一明灯,张占军就这样迎来了新一天的黎明。

一位战法旗舰掌舵人的使命与担当——

不改初心,26年探寻胜战之道

“单纯的纵深防御,必将被纵深立体的动态防御取代”。

1989年,军事科学院到石家庄陆军学院选调年轻学术骨干,战术教研室教学组长张占军关于未来作战理论的见解语惊四座。

高度决定视野。把脉战争制胜机理必须占据作战理论制高点,张占军站在山巅思考问题的角度显然极具学术潜力。带队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朱奎玉当即拍板要人。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那时,天天摸爬滚打、组织战术教学的张占军已对作战理论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的他不但摘得院学术科研一等奖,全军著名学术期刊《军事学术》也曾一期刊登他两篇论文。

一周后,张占军成为《军事学术》编辑兼助理研究员,从此,他的军旅轨迹与作战理论研究紧紧连在一起。

张占军常说,一线奋斗的科研人员,需要全面的职业素养。

为此,他认准一个字:学。

从弗龙蒂努斯的《谋略》、利德尔·哈特的《战略论》等经典理论著作,到《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读物,都是张占军的阅读对象,军种研讨会、宗教问题讲座、高新技术交流等场所,经常留下张占军的身影。45岁那年,他还考取了国防大学作战指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兼收并蓄为他从事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不管是高大上的咨询建议,还是充满数据公式的专业解析,甚至是短小精悍的言论小品,张占军都能应对自如。

“既专又博,搞科研是个快手。”这是圈内人士的评价。

在单位,他经常平行担负多项工作远近皆知:主编《军事学术》,担负繁重的科研任务,同时指导5名博士研究生,还经常参加重要学术咨询。就连很多同事的科研成品,大家都喜欢找他“参谋把关”。

如此繁忙,他的时间从哪里来?

“张主编的时间都是千方百计挤出来的。”《军事学术》编辑岳贵云说。

那年审定新版《军语》,张占军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此时正值《军事学术》杂志进入终审环节,为不影响出版进度,他在病房里一边打吊瓶一边审稿,每天熬到后半夜。护士见状惊诧:“军科人”就是这么工作吗?

知夫莫若妻。爱人杨立军说,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工作,张占军尽量把生活安排到最简,连一起散步遛弯都要掐表。工作忙时,他连续一周住在单位宿舍都是常事。

不忘初心,硕果累累。26年来,潜心钻研胜战之道的张占军,作为骨干成员完成体系作战能力和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研究;担纲完成的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进入全军大演习授课讲堂;带领课题组完成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研究、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战争特点和作战指导研究,进入高级战略班和军委机关讲堂;主持编纂出版的《作战条令和司令部条例编修史料》,填补了我军空白;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的信息时代战斗力标准问题研究,被原总部转发全军旅以上单位学习;参与完成的现实军事斗争多项重大重点课题,为上级决策提供了咨询建议……

2013年,张占军以150多项理论研究成果,其中30余项获全军及军事科学院奖项的科研业绩,荣获终身荣誉——“叶剑英军事科研奖”金质奖章。

“如果说,《军事学术》杂志是我军战法研究的旗舰,那么,张占军就是这艘旗舰的掌舵人。”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原副部长蒋亚民如此评价。

一位首席专家的追寻与目光——

紧盯军事变革大潮的“第一个浪头”

能成为首席专家的底蕴来自何处?

“因为张占军始终紧盯军事变革大潮的‘第一个浪头’。”该部副部长刘仁献给出了答案。

军事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使命是为打赢未来战争服务,而对未来战争形态的认识判断,是军事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张占军敏锐意识到,制信息权开始左右制空权、制海权,启动我军信息战问题研究刻不容缓。

创新,必须先人一步。在主动投入研究的同时,他在全军报刊中率先创办了信息战研究专栏,接连发表《努力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战理论》《加强信息战问题研究 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等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信息化战争论》《论信息中心战》专著。其中有关信息化战争发展阶段的论述、关于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的分析,被多所大专院校写入教材。

创新火花源自实践碰撞。2000年,张占军受邀参加陆海协同抢滩登陆演练。白天,他同突击队员出海演练;晚上,他钻进帐篷找陆军指挥员复盘;就连吃饭时间也不放过,端着餐盘向登陆舰编队指挥员请教海军战术问题。

登陆作战部队战斗力的薄弱环节在哪儿?陆海协同机制如何优化?军种联合观念如何确立?张占军在演习中发现问题,收获真知。很快,一份关于转移我军登陆作战准备重点的报告便呈送领率机关,其核心观点得到采纳。

捕捉稍纵即逝的理论火花最见功力。拥有基层指挥员经历、10年战术教官经验和长期专职从事作战理论研究的功底,使张占军从班排战术组织到战役筹划都显得游刃有余。

2000年到某集团军代职的张占军参加全军区大比武,被指定为“团进攻”课目团体作业的教练。面对这块分量最重的奖牌,参训官兵对这名武教头并不托底,有人甚至公开质疑:“笔杆子”能耍动“枪杆子”吗?

战术示范如教科书般精准,组织首长机关指挥有板有眼,对参谋标图作业细节偏差明察秋毫……张占军随后展示的一项项技能让大家目瞪口呆。

“彻底服了!”起初持怀疑态度的作训参谋,马上按照他的想法组织训练。比武那天,他们干净利落地夺得金牌。

军事理论创新,必须转化为战斗力。在这方面,张占军始终身体力行。

某新型机械化部队建设是陆军转型的一项重大工程。2009年,张占军担任该部队装备建设仿真实验评估军事规则设计课题组长。

为搞清部队应该建什么,怎样建的问题,张占军四处调研,地处大漠戈壁、边陲海岛的军营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坚实的足迹。最终,由他牵头设计的方案,在全军首次提出了6个装备效能评价指标,形成了120余项描述装备效能的量化评价标准,创制了8个阶段计算机仿真交战行动规则和流程框图,构建了4种复杂环境下装备效能修正模型,给出了600余组单装损失率修正参量、1200余组分队行动效能修正参量……自此,装备作战运用效能分析难题和部队作战能力量化评估问题有了更加贴近实战的“参照系”和“度量衡”。这项创新成果,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位时任原总部领导中肯地说,这项工作从先行试点到全面推开,“张占军是立了大功的!”

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他。协助某集团军组织信息化建设需求论证和方案设计,张占军不但提供理论支撑,还到部队现场了解装备,对体系化建设的冲突点逐部门核实,保证方案切实可行;仅为解决不同部队统计数据不一致问题,张占军就利用调研机会向多个训练基地相关专家请教,确保万无一失。这项成果上报后,获原军区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一等奖……

金杯银杯不如大家的口碑。现在,很多科研单位组织大项课题和项目评审都指定张占军,理由就一个:放心!

“一双慧眼+勤于实践+严格标准=极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术成果。”这是有人给张占军总结的“创新公式”。

公式灵不灵?他交出的一份成绩单可资印证——推出我军第一部《机动防御论》专著,对我军防御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提出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战理论体系的观点,对我军信息作战理论构建进行了有力推动;提出“直达作战”构想,对我军战法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总结高技术局部战争特点规律的主要观点,被权威学科专著引用……同时,伴随我军建设发展,某大型国防工程防御体系研究、信息化联合作战战场建设研究等一系列成果,也从他的笔端一一流出,为上级机关提供了决策咨询。

“头把交椅,当之无愧!”说起张占军的首席专家名号,该部军事训练研究室主任杜立平由衷称赞。

一位杂志总编辑的诗和远方——

打造人才集聚的思想高塔

《军事学术》仅仅是一本杂志吗?

2011年,从《军事学术》编辑、副总编辑一路走来的张占军接任总编辑,甫一履新便立下了“一个第一、两个一流”的标准——在全军军事理论期刊中永争第一,把一流作者、一流理论成果组织和吸引到刊物中来。

这就是张占军的诗和远方——利用《军事学术》平台,收集军事思想的散珠碎玉,汇集理论创新的思想火花,网罗全军顶尖军事研究人才共同谋战研战,把《军事学术》打造成人才集聚的思想高塔。

如今,《军事学术》已从全军近300种军事学期刊中脱颖而出,成为业内翘楚。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副部长陈荣弟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有些官兵不一定知道军事科学院,很多却知道《军事学术》;到部队调研,基层指挥员大都熟悉张占军,经常把他陪同前来的领导晾在了一边,《军事学术》和张占军的地位及影响力可见一斑。

张占军年近六十,最喜欢下围棋、最爱吃花生米。下围棋时,别人总是凝神静气,观局定子,他却不假思索地一颗子接一颗子往上码,不到五分钟就下完一盘,全在放松图乐。吃花生米则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情景:每次加完班,他就会下厨炒上一盘,一个粒一个粒地放到嘴里,细嚼慢咽,就像回味思想果实的甜香。

别看张占军平时有些童心孩气,干起工作却一丝不苟,眼里不揉沙子。记者采访时,有同事反映他一年365天有300多天在加班,他急得赶忙插话:“瞎说!”别人夸他是全才没缺点,他板起脸立即回应:“瞎说!”

“瞎说”是张占军的口头禅,“较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标签。作为3项全军科研奖项评委,8家院校和科研机构评委专家库成员,张占军经常参加重大演训活动和课题评审。

对“质量”二字,张占军格外看重。为此,他专门推行了一套办刊标准,在国标基础上制定了21项规范化工作制度,把每一篇稿件区分为7项质量指标,把编辑工作细化10步工作流程,对校对错情、工作量、送稿日期、退稿数量都量化评分,并研发软件按月统计,使刊物每一个字符、每一个标点都有人把关负责。

编辑李源介绍,在编辑部,所有稿件打分排名,少于80分的稿件,一律不用。编辑人员可以指导作者修改,但稿件不达标绝不能入围。

一次,一位老编辑上交一篇“人情稿”,并反复说明缘由。

看到张占军按标准给出了50分,这位老同志马上黑了脸:“太不给面子了!”

“咱不能用发稿权谋求人情私利!”好言相劝的张占军寸步不让:只要我当总编辑,这个规矩就不能破。

一流的刊物需要一流的编辑。张占军有一句口头禅:写不了一流文章的编辑编不出一流佳作。他身体力行,所办期刊重要评论员文章,都是他亲自撰写;作战理论上有学术争议的重要问题,每每都亲自撰文解析定位。为聚焦重大现实问题,他在杂志开设“做客学术厅”专栏,汇聚知名专家和一线领导同志专题研讨重大问题,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被誉为真正的专家型总编辑。

“为人作嫁是编辑的职业准则。”张占军言出必行。

2000年,正在部队代职的张占军对发展我军陆军航空兵有了较为系统的调研和思考。回到军事科学院后,他见一名部队进修学员正为撰写论文而苦恼,便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倾囊相授,指导他撰写有关我军建立陆航团、陆航旅的论文。最终,这篇学员单独署名发表的论文引起很大反响,几年后,我军陆航团开始陆续列编部队。

“做学问关键是提出有价值的理论,而不是图名挂号。”张占军婉拒署名时的言语深深印刻在学员心中。这名学员后面研究更加投入,现已成为某战区联合训练局副局长。

军事学核心期刊、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首届解放军出版奖期刊奖……正是这种为人作嫁,质量第一的工作态度,使《军事学术》囊括了全军军事学期刊所有最高奖项,而他创造的工作制度和办刊方法被多家期刊借鉴,他个人被指定为中国期刊协会理事,被全军多本核心期刊聘为学术顾问。

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选题?如何把有价值的选题写成论文?这是张占军每次下部队经常遇到的问题。

对此,他把自己20多年的治学体会,整理了一部近40万字的写作教程,结合实践概括出在训练实践中归纳、在理论矛盾点中发现、跟踪局部战争捕捉等10条发现论题的方法,形成了军事理论研究的系统方法论。由于该书具有很强的“实战性”,被上级有关部门指定为研究生参考教材,很多部队机关、院校人手一册。

写得出,讲得好,研得透,张占军先后150余次被军委机关和战区机关及院校、部队邀请授课,为基层官兵掌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拨灯引路。

任征宇,是当年他指导帮带过的一名年轻参谋。他从张占军身上领悟到了理论的力量,多年致力军事理论研究,并用于部队实践,不时发表论文论著。理性思考与埋头苦干“双轮驱动”,这位参谋很快走上了师级领导岗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2016年临近尾声,59岁的张占军在站好《军事学术》总编辑最后一班岗的同时,仍然承担着“构建中国特色军事理论体系”“未来军事斗争构想”“作战条令编修若干重大问题”“联合作战若干前沿问题”等重大重点课题科研攻关。

不忘初心,逐梦胜战。年近退休的张占军,始终坚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次又一次向军事理论创新的学术高地发起冲锋……

分享到:
(责编:邱越、张玉珂)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