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用生活化”走向“保障实战化”,中部战区陆军某师“松骨峰英雄团”探索建设打仗型营院——
营区建设,从“养眼”到“养战”
该团利用改造的老营区展开城市攻防战斗演练。周彬 摄
清晨,薄雾笼罩,紧急集合哨音划破静寂。随即,装备启动、车辆编组、物资转运,装甲车沿着直达国道的战备道路,分批次驶向疏散地域。
盛夏时节,记者赴中部战区陆军某师“松骨峰英雄团”采访,正赶上一场战备演练,营院里浓厚的实战味扑面而来。该师领导介绍:“部队出动顺畅,营区建设聚焦战斗力功不可没。”
“以前重视绿化率等生态指标,居住设施不断完善;如今更加突出向战为战。”参加演练的营房助理员杜凯栋介绍,营区建设正在从“住用生活化”走向“保障实战化”。
杜凯栋是个“老营房”,在他的记忆中,过去营区建设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营房道路建设考虑美观更多些。如今,交叉错落的营区内,道路两侧是不同颜色草木修剪成的方向标,部队集合、出动路线以及行进方向等战备要素一目了然。
“营区今天的面貌,折射的是战备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采访中,恰逢两位上世纪80年代在该部服役的老战士回营,目睹营区变化,他们感慨万千:以前的营房讲究整齐排列,房前屋后栽花种草;而今的营区建设,首先考虑训练场地和战备需求,打仗味浓。
在展开“营区数字化建设”之初,团里急需新建模拟训练室,营区内的38棵银杏树,成了建设选址的“拦路虎”。有人提议:将银杏树移出营区,方便训练场改建。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这些树是50多年前部队移防时种下的,夏披翠绿、秋落金黄,不仅是营区一道亮丽风景,更是部队发展的“见证者”,怎能说移就移?
面对各方声音,团党委经慎重研究,决定按数字化建设时间表继续推进建设,妥善移栽老银杏树。不久后,一个覆盖团、营、连三级的模拟指挥训练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3个月后,数字化装备列装,官兵娴熟地操作装备直接开赴战术训练场。
走进装甲车场,记者眼前一亮:车库前设有一条主干道,四条分路,两条环路,可实现多个编队同时出入……装备管理站站长麻春喜介绍,别看现在这里功能齐全、宽敞便捷,几年前却是另一副模样。
原来,旧装甲车场为“三层阶梯式”建造,靠几代官兵捡石筑窝、依山就形垒起来,外表虽然壮观,但不利于装备出动。
新质战斗力建设等不得,也等不起,资源配置必须瞄准打仗需要。他们变依山建场为开山建场,实现装备库区和训练场地“合二为一”,平时装备使用与战时紧急出动有机融合。
营区配套一切为战,战备道路畅通无阻。营区建设从“养眼”到“养战”的发展历程,见证着我军后勤建设向备战打仗聚焦的脚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