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食”代变迁:回望军营盘中餐

2019年10月09日09:10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食”代变迁:回望军营盘中餐

共和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吃饭是个大问题。

年逾古稀的吴立香,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那个年代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吃上一个白面馒头能高兴好几天,地里的红薯叶还没长大就被摘了。”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后方“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炒炒面”。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一把炒面一把雪”,一个苹果轮着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线官兵通过开荒生产、养猪种菜等方式实现自给自足。曾在北疆边陲当兵、如今已年逾八旬的老兵王峰锐回忆:“当时部队的饮食保障品种单一,白菜、萝卜、土豆是主要食材,主食多为用小米面、玉米面蒸出来的窝窝头。”

70年光阴荏苒,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2019年,我国夏粮总产量达2835亿公斤。品种多样的蔬菜鲜肉走上国人餐桌,反季节蔬菜瓜果也成餐桌“常备”。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饮食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军队饮食保障。

全军部队官兵伙食费标准不断提升。今年初,《关于调整部队基本伙食费标准的通知》出台,对伙食费灶别标准、过节伙食补助费标准及伤病员、疗养员伙食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文职人员伙食费标准,进一步提高部队伙食保障水平。

今天的军营餐桌,“六菜一汤”已成标配,鸡蛋、牛奶、水果天天见。随着野战给养单元、新型野战快餐的推行,“军字头”饮食保障逐步向野战饮食实战训练延伸……

小小军营餐桌,浓缩时代变迁。一张张“军字头”食谱,记录下我军后勤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的时代印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74集团军某旅,跟随回营老兵一起回忆军营“食”代变迁。

老兵回营,发现连队日常伙食比当年“加餐”还要丰盛

盛夏时节,第74集团军某旅四连迎来了17位从四面八方回到连队“探亲”的老兵。

从20世纪70年代起,这批老兵会不定期回“家”看看。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军营,这里也留着他们一生珍藏的回忆。

再次走进老部队,“50后”老兵李昌健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午餐的“六菜一汤”让李昌健一度以为,是上级特意为了他们的到来加了餐。

连长陈俊良笑着说:“这就是连队官兵的日常伙食标准。”那天,李昌健特意要了一个白面馒头。咬了一口,这位64岁的老人笑得开心极了。

从一个馒头开始,李昌健和老兵们拼凑起脑海中的“伙食记忆”。

20世纪70年代初,物资相对匮乏,地方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定量供应。李昌健在农村长大,家中兄弟姐妹五个,小时候最大愿望就是天天有肉吃。长大后,李昌健一心想到部队锻炼:“军人保家卫国,当兵光荣;另外,部队待遇不差,到了部队不挨饿。”

经过2次征兵考核,李昌健圆了军营梦。李昌健记得,他在部队的第一顿饭吃了6个馒头。那会儿早餐天天就着咸菜喝稀饭,馒头一周吃三次,每次都被吃个精光。逢年过节伙食最好,连队热热闹闹地杀猪宰羊,让官兵们“打牙祭”。

这样的伙食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老兵陈成1987年来到连队,那会儿刚好碰上“斤半加四两”的伙食改善期。

“早餐有三白,午餐有双椒。”陈成介绍,当时大家把早餐白馒头、稀饭、萝卜称为“三白”,午餐的红椒、青椒称为“双椒”,每顿饭都能吃上“零星”肉片,虽然没啥油水,但吃饱饭已不成问题。

为保证上级规定的“每人每天1.5斤蔬菜、1两肉、1两禽鱼蛋、1两豆制品、1两动植物油”的食物定量,连队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

“早中晚三下菜地,种菜喂猪人人都会。”陈成回忆说,当时每个排都有自己的菜地,每天都要侍弄菜地;全连养着猪羊鸡,还有人因为养猪养得好立功受奖……

李昌健记得,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官兵开饭前唱得最响亮的一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说,吃饭前想想前辈们在朝鲜战场“一把炒面一把雪”,心里就特别知足。

那时,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连队部分官兵参与了其中的一次战役。一位从前线下来的老兵告诉陈成,他在战场就靠饼干、罐头充饥,能吃上一次蔬菜都算运气好……“和冲锋在一线的战友们相比,我们在后方的同志就更没有理由对伙食挑挑拣拣了。”陈成说。

回顾军营伙食变化,许多老兵都会由衷地说出两个字——知足。1992年,老兵王星辰入伍到了某连队,他印象最深的是:“入伍第4年开始,每天早上都有鸡蛋吃。”有趣的是,去年新兵刘书行到了连队,他有了“幸福的烦恼”——“部队伙食这么好,长胖了可咋办?”

今年初,新下发的《关于调整部队基本伙食费标准的通知》,再次上调官兵基本伙食费标准,官兵的训练生活有了健康科学的营养保证,大家关于“吃”方面的获得感说也说不完。

从不锈钢盆到分餐盘,从“大锅饭”到“卡路里”

“过去用不锈钢盆盛菜,如今人手一个餐盘。”聊起部队伙食变迁,老兵黄志祥感慨不已。

“以前有啥吃啥,连队食谱跟着季节走。”黄志祥记得,有一年夏天,全连一个月都在吃葫芦瓜。南方部队冬天还能吃到绿菜,黄志祥表哥服役的驻辽宁某部队,整个冬天吃的都是萝卜、土豆、大白菜。

数十年来,我军多次调整食物定量标准、优化膳食结构,增加动物性食物品种和数量,各类食物营养摄入量精确到“克”……部队餐桌从“粗放型”向注重营养、“卡路里”摄入的“精细化”转变。

在二营食堂展板公布的一周食谱上,每一餐菜品的“营养配比”一目了然。

“现在是该吃啥吃啥,菜式跟着食谱走。”陈俊良向老兵介绍说,“如今连队的早餐品种丰富,新增了炒饭和面条,还配有小炒菜……每天保证牛奶、鸡蛋、玉米供应,午餐晚餐‘六菜一汤’,有鱼有肉有水果。”

这些变化,体现在驻守祖国大江南北的各个部队——

在南沙华阳礁,随着远海冷链运输保障能力的提升,官兵每天都能吃上新鲜水果,第一代守礁人“靠压缩饼干、罐头过日子”早已成为历史。

在高原雪野,西藏军区某边防连餐桌上,摆着青椒、小油菜等新鲜蔬菜。老连长王德丰在微信中看到老连队的新变化,含着眼泪说:“我们当年吃脱水蔬菜和罐头,这份苦今天的娃娃们再也不用吃了!”

几十年过去,全军官兵伙食费标准从每天几角钱涨到数十元,伙食保障标准也由“吃得饱、吃得好”向“讲科学、讲营养”转变。

今年初,听说伙食费标准提升的消息,教导员任刚高兴极了,他连夜带人筹划全营新食谱的制订——“早餐重营养、午餐重质量、晚餐重调剂。一定要依据训练计划、官兵身体状况,对食谱进行针对性调整。”

翻开该营食谱,为了“吃得科学、吃得营养、吃出战斗力”,任刚和司务长可没少想办法——高温条件下进行高强度训练,餐食相应增加黄瓜、绿豆;夜训期间,炊事班组织安排夜宵;新兵入营,主食及高蛋白食物供应量相应增加……

“不同课目训练强度不同,不同阶段官兵身体营养需求有异,在‘精准度’上做文章,才能真正吃出战斗力!”任刚笑着说。

今天,随着陆军新型合成营的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保障模式的调整——炊事员归属营部编制,昔日“火头军”正式嵌入合成保障体系。

昔日一间房的“连队食堂”,成了如今一栋楼的“营食堂”;昔日烟熏火燎的厨房,成了现代化操作间,燃气灶、压面机、蒸箱等炊事设备一应俱全……70年伙食保障模式更迭,看得见摸得着。

给养供应模式也在变革。近年来,随着全军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的推进,旅队全面取消营连农副业生产活动,昔日镌刻着老兵们“迷彩记忆”的菜地、猪圈,正在被一个又一个野外训练场取而代之。

“部队再不用养猪种菜了,官兵们练兵备战的气氛更浓了,动力更足了。”任刚说。

从“生活型”向“打仗型”转变,野战饮食训练列入军事训练大纲

往事并不如烟。

“当年营养跟不上,身上却有使不完的劲儿。”昔日“2块压缩饼干”的故事,至今让陈成津津乐道。

一次全师综合演习,陈成担负“敌情”侦察任务,他靠着2块压缩饼干,巧妙伪装后埋伏在蓝方纵深阵地前一整天,为指挥所提供情报。演习结束,炊事班专门给他做了一碗鸡蛋面补充营养……

今年8月,四连上等兵王俊义在演训场立下奇功。实兵对抗演练,王俊义通过“3换伏击阵地,毙敌13人”,成功在侧翼牵制“敌方”进攻,为对抗演练胜利作出贡献。

与陈成有所不同,王俊义携带“09式单兵自热食品”参演,连队还为他“加餐”——2个鸡腿;当年陈成身高1.7米,体重51公斤;如今同样身高1.7米的王俊义,体重有64公斤,是个实打实的“肌肉男”。

四连连史馆的老照片很能说明问题。在“温饱型”伙食条件下,老一辈连队官兵颧骨突出、肩膀瘦削。如今科学训练加之合理膳食搭配,练出“T”型身材、提高军事素质,成为新时代官兵的青春梦想。

走进该营健身器械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塑身训练的官兵大有人在,就像王俊义说的“练出一身肌肉才最酷”。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该旅实现从传统步兵师到新型合成旅的转型。新的作战编成,新的武器装备,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常态。野外训练场上,官兵时常处于高强度、高负荷和恶劣环境之中,如何向“吃”要战斗力,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今年,旅队全面推开野战饮食实战化训练——营连每月必须有3天不生火不做饭,一日3餐只吃野战食品、喝凉水。

起初,一些官兵吃不上热食,直呼受不了,旅领导语重心长地说:“野战食品口感不如日常饭菜,但打起仗不可能有佳肴美味、热菜热饭”“伙食保障条件越来越好,‘吃’的训练也愈发重要”……

今天的部队饮食保障,正在从“生活型”向“打仗型”转变。“正因为不好吃,所以才要训练,这不但是生存需要,更是作战胜利的需要。”陈俊良说。

一次野外驻训,战斗间隙,陈俊良和战友们通过食用野战食品补充能量。在生疏地域,他们自己挖灶做饭,依靠携带食材保证饮食供应。

三级军士长古官华认为,从吃上提高战斗力,不亚于一场革命——

军人的适应能力决定战争的持续能力,未来部队饮食保障,必须重塑官兵饮食结构,从习惯吃野战食品开始。

“吃”已成为全军共同训练课目。今年,军委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明确:野战饮食训练列入军事训练大纲,进入年度军事训练计划,部队结合野外驻训开展野战食品适应性训练,作战部队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连续7天的实吃实训。

明天野战饮食保障到底啥样?

陈俊良也有期待:“我们与外军联训发现,他们的战场饮食社会化保障已成为一个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基层官兵期待新时代的战场饮食保障能迈出更大的步伐。”

(责编:陈羽、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