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电子靶场”改变了什么

2021年07月20日09:48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陆军某旅借助“电子靶场”组织网电对抗模拟演练。何楚洋摄

困境

常态开展实战化对抗训练,是大家的共同夙愿

至今,某连连长张屹帆依然不敢肯定,自己是否已经完全掌握了手中装备的能力底数。

一次,张屹帆带队参加高原演习。出发前,他把某型电子干扰装备的相关理论背得滚瓜烂熟。

演习筹划阶段,当指挥部问及该型装备的性能时,他自信满满地背出所有理论参数。

然而,战斗打响后,该型装备多次对“敌”释放干扰信号失败,险些影响演习全局。

“我们的装备无法发挥出最大效能,很多适用于以往演训场的参数被证明无效。”几经摸索,张屹帆和战友们才发现,在高原山地,随着海拔升高,该型装备的相关性能会发生变化。

为了摸清该型装备在不同海拔和地形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规律,张屹帆和战友们辗转千里,进行了许多次实地试验。

“未来战场,各种极端环境千变万化,要彻底摸清电子战装备的性能边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屹帆的感受道出了电子对抗训练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全面掌握手中装备和自身能力底数。

“知己”不易,“知彼”更难。

那次跨区合同战术训练,该旅通信对抗技师陆耕耘提前做足了功课。他把对手的信号参数、样式,以及“蓝军”在往年演习中的常用战法摸得门儿清。

然而,战斗打响后,对手并未按陆耕耘预想的那样,先发制人地发动电磁干扰。令他欣喜的是,他和战友们竟然率先侦获了“蓝军”通信电台信号。他们迅速启动多型装备,对蓝方电台目标实施干扰。

“事后证明,我们当时侦获的电台信号都是‘蓝军’故意布设的假目标。”当陆耕耘和战友们忙于攻击这些假目标时,“蓝军”迅速摸清了他们的“底牌”,并突然实施反击,一举实现对红方通信网络的全面干扰。

面对屏幕上疯狂跳动的干扰信号,陆耕耘和战友们用尽各种办法,依然侦不到、扰不了、攻不破。

那场败仗不仅成为陆耕耘的心结,也在全旅引发反思。

“辨不清对手的真伪、抓不住对手的信号、摸不准对手的弱点,就没办法打赢。”该旅议训会上,“以深入研究对手牵引实战化训练”成为重要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该旅参谋长李长勇看来,要在电子对抗中做到知己知彼,进而赢得无形空间主动权,唯有实战化对抗训练一途。

多年前,李长勇曾带领一个营的兵力,参加上级组织的合同战术对抗训练。

那是一次实打实的对抗:不预设目标信号、不划定干扰方向,模拟干扰也变成了实侦实扰。他们只能自主决策、自主攻防,以往演习前通报各类要素的“惯性做法”,被无底案、背靠背的自由对抗取代。

至于对抗过程,李长勇形容其“甚是惨烈”。那场对抗虽然失败了,但他觉得,那才是实战化训练本该有的样子。

“实兵对抗演训机会毕竟有限,有的营连甚至全年都轮不上一回。受到训练条件限制,常规在营训练达不到实兵演练的难度和效果。”李长勇说,突破地域空间限制,常态开展实战化对抗训练,成为大家共同的夙愿。

破局

首战失败,恰恰说明“电子靶场”成了磨刀石

近几年,某营代理营长李辉光明显感觉,外出参加实战化演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真实的能力底数需要不断在实战化对抗训练中去摸清楚,制胜未来战场的硬功也只有在实战化训练中才能练就。”该旅领导告诉记者,自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以来,借助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体制优势,他们确实争取到了更多实战化对抗训练的机会。

去年,李辉光带领全营机动千里,参与跨区演习。他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演练机会,争分夺秒地搜集对手电磁数据,全力熟悉情况、研判态势、推演方案。

然而,当战斗打响后,面对陌生的电磁环境、陌生的目标信号,他们还是惜败而归。

“如果我们日常训练就能经历这样险恶的战局,也不至于到了演习场上手忙脚乱。”事后复盘,李辉光感到训练离实战化标准还有不少差距。

为了探索常态开展实战化对抗训练的招法,该旅做了不少尝试。

他们先是协调友邻单位,租借部分装备,进行复杂电磁环境布设。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接着,他们又在内部成立“蓝军”分队,频繁组织红蓝对抗训练。但受各种条件局限,难免陷入自我设计、自我循环的怪圈。

实战化电子对抗训练的突破方向到底在哪?

不久前,该旅邀请院校、厂家和基层官兵代表三方召开联席研讨会,探讨无形空间对抗新趋势。研讨的议题只有一个:搞清未来战场上电磁对手的真实模样,实现日常高质量的实战化电子对抗训练。

最终,在上级指导下,汇聚各方智慧,能够“建立多型靶标、构建复杂电磁环境、等效模拟各类电子靶标”的“电子靶场”系统被提上该旅的建设日程。

今年初,“电子靶场”初步建成,开始投入使用。

连长张屹帆在去年带领连队赢得“军事训练先进连队”的荣誉。在该旅组织的红蓝对抗中,该连尖子团队操纵的电磁干扰装备几乎打败了全旅所有对手。他们首先向“电子靶场”发起挑战。

“不管是背对背,还是点对点,我们在过去的电子对抗演练中总体上是胜多败少。”张屹帆自信能够带队压制“电子靶场”模拟的复杂“敌情”,并希望以此赢得参与上级重大演训活动的资格。

然而,对抗开始后,事情并没有按张屹帆的设想发展。由于他们的电磁干扰装备对目标信号的干扰效果不明显,首次对抗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

张屹帆虽然败了,但该旅领导说,这恰恰说明“‘电子靶场’成了”。

“在‘电子靶场’营造的复杂电磁环境下,我们对各种装备的了解更深刻了。”这场败仗让张屹帆感受到某种震撼,“这种感觉,我们曾在跨区演习中感受过,这就是实战的味道!”

“电子靶场”迅速成为该旅官兵热议的焦点。有了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对手”,大家好像突然被激发出全新的斗志。而对“电子靶场”的潜力挖掘和新训练模式的探索,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蝶变

网电对抗不再是悄无声息的“软指标”

在“电子靶场”投入运行的同时,某营营长王丛德带队参加了一次联合演练。

当时,他们做好了完全准备。但演练刚一打响,“蓝军”网电对抗力量就使出全新“战法”,将他们快速击败。

“导调组判定我们的电磁干扰行动‘无效’,但面对海量数据,我们难以快速找准败因,也就很难快速调整提高。”为了尽快掌握下一场演练主动权,王丛德第一时间把演练场上的相关作战数据发回旅队。该旅用“电子靶场”导调评估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很快找到了演练失利的症结所在,并形成了改进方案。

在随后的演练中,王丛德及时调整部署,逐步扭转了无形空间的对抗形势。

这件事也使该旅官兵见识到了“电子靶场”系统强大的效果评估能力。网电对抗不再是悄无声息的“软指标”。每次电子对抗训练结束,他们通过评估系统,及时获得真实有效的战斗数据和精准的量化评估结果,复盘回放后还能得出下步针对性训练改进方案。这使该旅电子对抗训练频次大幅提升。

“对抗完就能得出详细的量化评估报告,赢在哪、输在哪一目了然,参训分队可以有针对性地快速调整、快速提高。”该旅领导介绍,当高效的评估与先进的电磁环境和敌情布设技术相结合,更是在训练效益方面产生了巨大飞跃。

对于曾经那场跨区合同战术训练中,自己所遭受的惨重挫败,通信对抗技师陆耕耘一直耿耿于怀。他一直想重回那天的对抗战局中,找到最终的破局取胜之法。这也是该旅领导的共同心愿。

前不久,该旅启动“电子靶场”系统,终于模拟还原了那场败仗中敌我双方的对抗态势。陆耕耘和战友们再次入局,投入激烈的战斗。

经过数次对抗、复盘,再对抗、再复盘的锤炼,陆耕耘和战友们终于牢牢抓住了对手的信号命脉,并对“蓝军”信号成功实施干扰和压制。

“构设真实战场、构建逼真对手,才能练就打赢真功。”打了翻身仗的陆耕耘对下一步练兵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过去训练,我们局限于几种常规的战法和信号样式展开对抗。所谓不贴近实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手设置得不真不强,而‘电子靶场’恰恰是难得的强敌靶标。”

从评估方式的变革,到敌情模拟和复杂电磁环境构设能力的提升,最终引发的是该旅训练模式“革命”。

随着“电子靶场”不断建设完善,尤其是目标靶标体系组网构建后,该旅可随时打造贴近战场的电磁环境,动态调控险难局势的对抗。

靶场建模、实设目标、回合升级、复盘检讨……一种“回合升级对抗”训练法正在旅队试验和完善。

“14个回合,20天连贯训练,我们的对手靶标设置由简到繁,训练难度强度逐步加大,在回合升级中,战斗力不断攀升。”代理营长李辉光带队体验了“回合升级对抗”训练法,对训练新模式赞不绝口。

一轮又一轮对抗中,面对无形空间的“刀光剑影”,李辉光沉着指挥,运用各种战法对“敌”电子目标展开攻击。他们一路过关斩将,一路升级。直到赢下最难、最激烈的最终回合的胜利,他才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新一轮跨区演习,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常态开展实战化对抗训练,才能真正实现战斗力跃升。”该旅领导总结说,“电子靶场”已成为撬动该旅战斗力的杠杆,推动旅队训练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在“敌变我变”的反复对抗中,该旅战场制胜能力正稳步提升。(段江山、唐军兵、何楚洋)

(责编:陈羽、唐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