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列兵的“战场初体验”
第80集团军某旅官兵沿着列兵杨菊站开辟的通路向前冲锋。张德煜摄
“嘀!嘀!”头盔升起红色烟雾,杨菊站知道自己“阵亡”了。看着不远处快速逃逸的“敌”装甲车,还有近在咫尺的“敌”前沿指挥所,他的双手不由得攥紧了反坦克火箭筒。
这一天,第80集团军某旅在朱日和开展实兵对抗;这一天,入伍不满一年的列兵杨菊站迎来了“战场初体验”;这一天,杨菊站体会到了什么叫“生死考验”。
时间回拨到4个多小时前。随着两发红色信号弹升空,一场山地夺控战斗正式打响。
“发现‘敌’前沿警戒阵地,驱歼!”杨菊站所在驱警分队接到上级战斗指令,担任反坦克火箭筒射手的他跟着老兵迅速跳下战车。
坦克轰鸣、硝烟滚滚、枪声交织,初来乍到的杨菊站既紧张又激动,忍不住好奇地四处张望。“过瘾!”此时,他的感受就这两个字。然而,实兵对抗的激烈程度远超他的想象,接踵而至的考验,更是让他对“战场”有了直观感受。
“嗒!嗒!”行进不过几百米,驱警分队就遭遇“敌”装甲车阻拦。对方一阵机枪扫射后,驱警分队几名官兵头盔接连冒起红烟。
战友的迅速“阵亡”,让杨菊站心头一惊,他踉跄着扑进附近的弹坑掩体里,左手不慎被石块划伤。撕开随身携带的急救包,对伤口简单包扎后,他小心翼翼探出脑袋,暗暗观察“战场”情形。
“敌人”火力越来越猛,“敌”装甲车渐渐逼近,杨菊站甚至能看清黑洞洞的炮管。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到“战争”与“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
“小杨,快打!”这时,电台里传来班长的命令,杨菊站一下子回过神来。忍着左手伤痛,他扛起反坦克火箭筒,稳住心跳,瞄准,击发。“轰!”火箭弹破膛而出,“敌”装甲车应声升起蓝色烟柱。
首发命中!杨菊站长舒了一口气。来不及休整,“向‘敌’前沿指挥所奔袭”的命令紧随而至,他只得奋力起身,拎起武器,跟着老兵继续冲锋。
前进的道路崎岖难走。背着几十斤重的武器奔袭,还要应对随时出现的“敌人”,杨菊站大口喘着粗气,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不能倒,坚持住!”他嘴里不停念叨着鼓励自己。
就在驱警分队刚翻过一座小高地时,突然,“敌”几名步兵在一辆坦克引导下,从硝烟中冲出,直奔他们而来。情急之下,杨菊站就地卧倒占领发射阵地,又是一击命中。
杨菊站迅速起身,准备继续向“敌”指挥所冲锋,可在此时,他听到了头盔激光交战系统传来的报警声,他被“敌”狙击手命中了。
“击毁”1辆装甲车、1辆坦克,历时4个多小时,杨菊站的“战场初体验”至此宣告结束。
“没想到,打仗这么难!这次演练教会我太多了……”谈及参与实兵对抗的感受,杨菊站表示虽有遗憾但收获更多,他见识了战场的残酷,更加深刻认识到努力练强打仗本领的重要。
“参加实战化对抗有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也能加快战士们淬火成长。”该旅参谋长张国雨告诉记者,在该旅今年的演练中,数百名新兵走上了一线战位。他们希望这股新鲜力量经过硝烟的洗礼,早日成为能打仗、打胜仗的战士。
穿行在演训场,细细打量这些稚嫩的新面孔,记者看到了兴奋与紧张、喜悦与失落,但看到更多的是他们身上已初具的军人气质——
侦察女兵范晶晶,在连续多次侦察失败的情况下仍不气馁,冒着被“敌人”识别的风险,乔装成蓝军通信兵,成功完成目标侦察任务;
一次潜伏作战,列兵郭发帅在长满骆驼刺的草地上趴了近30分钟,双腿满是伤口,仍咬牙坚持、一声未吭;
……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该旅领导说,瞬息万变的未来战场要求他们打破常规,缩短新兵成长周期,在近乎实战的考验中加速战斗力生成,为未来作战掌握主动赢得先机。
采访告一段落,记者赶往演训场,准备与杨菊站道别,然而他已和任务分队投入另一场战斗。循着枪炮声远眺,一群冲锋的身影在硝烟中若隐若现……记者相信,经过近似实战的摔打,他和他的战友终会百炼成钢。(韩成、王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