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特色的以色列民防
前不久,以色列以圣诞节期间大规模爆发未知新冠病毒为背景,组织了一场名为“欧米伽”的全国性演习,演习总指挥由民防部长担任。民防在该国安全事务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以色列的民防建设有70余年历史。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人就建有民防小组。建国以来,以色列历经五次中东战争和无数次小型冲突,不仅有效保护了民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保持了地区军事优势,成为“小国中的强国”,其中民防的作用不可替代。概括起来,以色列民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领导管理以军为主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以色列民防由军队统一领导管理和指挥。这种军队主管型体制,侧重民防战时防护功能的完善和运用,同时兼顾平时应急救灾,符合中东地区局势特点,有利于以色列有效应对现实威胁。
1992年,以色列成立国防军后方司令部,统一指挥民防工作。后方司令部同国防部紧急状态委员会、卫生部急救中心、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等密切协同、一体联动,共同实施平时的民防教育与演练、战时的后方防护与急救,以及抗震救灾等工作。
危机或战争时期,后方司令部可牵头组织协调政府各部门,开展全国性灾难预防、救援工作,利用国家所有资源,指导平民妥善应对所面临的威胁。现任后方司令部指挥官塔米尔·亚岱在一次会议上讲道:“司令部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发挥最大能力,拯救生命。”
预警系统功能完备
以色列战略纵深非常有限,部署在中东地区的导弹可以打到以色列任何地点。因此,只有建立灵敏高效的预警体系,才能尽早尽快地获取空袭信息,为政府筹划反制措施,以及民众疏散和物资转移争取更多的时间。
以色列在全国设置了约1500个防空警报器,警报音响覆盖率达100%。当遇到导弹、火箭弹以及非常规武器袭击等紧急情况时,以色列军方还向民众发送手机短信进行提醒。此外,中央与地方新闻媒介也及时报道官方通知和专家解读,从而稳定民心、消除恐慌,减轻民众精神负担。
防护工程遍布全国
如果把预警系统比作“火眼金睛”,那么防护工程就是“钢盔铁甲”。只有人人“顶盔掼甲”、处处“盔明甲亮”,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才能获得有力保障。以色列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在首都特拉维夫,人们说起地下防护工程如数家珍:素拉斯基医学中心地下病房内,各类医疗、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医生可对伤病人员实施远程急救、远程诊疗;哈比玛国家剧院旁边的防空洞,能够满足2000人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
除了首都,其他地方的地下防护工程也可圈可点。以色列北部的纳哈里亚医院,72小时之内可将2000张床位转移至地下,服务半径覆盖中北部地区常住人口;在靠近边境的集体农庄、城镇,政府高密度开掘防空地下室,方便民众随时转入地下避险……
以色列实际控制的国土面积大约2.5万平方公里。为了在有限的国土上开辟更多的防护空间,以色列《民防法》明确规定,所有新建建筑必须配备防空洞等民防设施,新建的住宅还必须有经过防弹处理的房间。
据统计,以色列建有各类防护工程近3万个,遍布全国各地。多数民众在警报响起后,短时间内即可就近找到防护工程。2006年,在第二次黎巴嫩战争期间,超过100万以色列民众被疏散至防空洞内。
由于防空洞就在身边,以色列民众经常利用防空洞组织各种集会、开展游艺活动,甚至举办婚礼,防空洞已成为以色列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平时训练紧贴实战
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处于硝烟和战火的环境之中,极为重视民防训练。
以色列将民防训练内容细化为备战、即刻反应、全面应付和修复工作4个方面。其中,备战包括各单位日常训练、宣传教育;即刻反应包括部队出动、人员征用、初步救援、危险品处理、消防、民众心理指导、维护治安;全面应付包括医护卫生处理、居民重新安置、志愿人员参与、信息传递及与外国合作等;修复工作包括政府援助、地方当局接管、损毁房屋处理、无家可归者安置、基础设施修复、重要工业重新运转等。
可以说,以色列民防训练涵盖防空袭行动准备与实施、空袭后果及次生灾害消除、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等各个环节,做到了战时怎么防,平时就怎么练。
以色列民防训练不仅要素齐全,而且各行各业广泛参与。以色列民防法规定,年满17岁的犹太公民均可应征加入民防组织,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和居住在以色列的外国人如果品行端正,也可以志愿加入。民防训练在全国各地展开时,无论是军方、警方、学校、社区、社会机构,还是家庭及个人,都普遍参加训练,呈现出“全民皆兵”的生动局面。
中国古人讲:“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兵如此,民亦如此。以色列的民防训练,正是其形成和保持“小而强”特点的一个生动注脚。(沈大伟、朱斌、牛振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