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山东邹平农民刘德龙为刘井战斗牺牲烈士守陵37年——

“舍不下,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林 琳  孔庆珊
2022年02月19日08:09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舍不下,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冬日清晨,山东省邹平市魏桥镇刘井烈士陵园里,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一位老人手持抹布,弯着腰逐一擦拭墓碑。擦完一块墓碑,他就把抹布重新洗净拧干,再去擦另一块。

老人名叫刘德龙,今年74岁。1985年,他把家安到陵园,为刘井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义务守陵,至今已有37年。

“我年轻那会儿想当兵。虽然没能穿上军装,但俺忘不了子弟兵的恩情。”谈起守陵的初衷,刘德龙一字一顿地说。

1939年初,日本侵略军对清河平原展开扫荡。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马耀南、杨国夫的带领下,在魏桥镇刘井村与敌人展开激战,痛歼日伪军800余人,其中日军417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73名烈士,1963年,当地政府和刘井村在战斗遗址建起刘井烈士陵园,将烈士集中安葬。

“听老辈人说,俺家就有5位亲人被日军打死或弄伤……”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烈士的崇敬,陵园建好后,刘德龙常来为烈士扫墓。

“陵园里安葬的73名烈士,留有名字的仅有28位。”刘德龙看到,清明时节,无名烈士墓前冷冷清清,少有人祭扫。他和妻子商量,有生之年每年都来给无名烈士扫墓,让英雄知道后辈没有忘记他们。

当时,陵园没有专人管理,纪念设施和墓地缺乏维护修缮。为了更好地告慰烈士,刘德龙又决定:住在陵园里,义务为烈士守墓。

当地许多村民认为墓地不吉利,对刘德龙的决定难以理解。刘德龙一脸严肃地说:“不管咋说,俺没干错。烈士是英雄,陪着他们俺光荣。俺认为这条路不是歪路,就要一直走下去。”

1985年,刘德龙在陵园里盖起一间土坯房,后来条件慢慢好转,才将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住所的简陋,刘德龙毫不在意,他把更多精力放在陵园修整上。

一张老照片里,笔者看到烈士墓前曾经有一个个拱形门洞。

“这是您自己设计搭的吗?”

“是俺用树条子掰弯的,得趁树条子嫩的时候才能把它们掰弯呢。俺就想让烈士有个美丽的‘家’,让烈士墓看起来庄严些。”刘德龙说。

这些年,刘德龙务农为生,生活不算富裕,修整陵园的费用,都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生产队分的柴火,他舍不得烧,一捆捆攒起来,给陵园扎了个篱笆墙。有一年电视台来陵园报道,临走留下1200元,刘德龙全用来买了月季花栽种在墓地周围,“这些钱要花在烈士身上”。

因为刘德龙的尽心保护和修缮,刘井烈士陵园逐渐成为当地学校开展爱国教育的场所。“那次俺真是太感动了。”说起1987年清明节魏桥中学师生前来缅怀烈士的场景,刘德龙记忆犹新。“俺们这里有个风俗,清明节吃鸡蛋扫病除灾,家长都给孩子们煮鸡蛋吃。当时有4个女学生,把带来的鸡蛋掰开,给每个烈士墓前摆了一点。那个年代鸡蛋还很金贵,许多人家都不舍得吃……”学生们对烈士这种朴实的情感,更坚定了刘德龙守陵的决心:“能让孩子们记住这些英雄,俺特别欣慰。”

陵园的后院,整齐摆放着两排竖形墓碑。2013年陵园集中整修时,原本直立的竖形墓碑被改为平放的方形墓碑,工人们将旧墓碑搬到后院,随手放倒在地上。刘德龙看见后立刻上前制止:“这是英雄,谁让你们放倒了?”他将墓碑一个个扶起来摆放整齐,“英雄就要被尊重,没有他们流血舍命,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咱可不能薄待了他们……”

从把家安在陵园那一天起,刘德龙几乎一直都呆在陵园守着烈士。望着肃穆整洁的陵园,他喃喃道:“舍不下,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责编:吴楠、万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