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区空军某部探索提升法律服务质效
统管统用,让法律骨干人尽其才

基层法律骨干身处一线,在帮助官兵维护合法权益、提升法治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法律骨干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部队法律工作质效。去年以来,西部战区空军某部着眼各部队法律骨干分布不均、能力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探索实行“统管统用”机制,将上百名部队专职律师、自学考取职业资格的兼职律师等法律骨干建档归类,按照人员岗位专业特长等进行分组,成立法理研究、普法宣传、法律援助3个小组,分别开展法理课题研究、普法授课、法律援助等活动,逐步实现人才资源合理调配、集中优势攻克难题课题,切实提升了为基层提供法律服务的效能。
法理研究小组成员围绕重难点问题展开研讨。史方舸 摄
统筹管理提质效
初春蓉城,冷风中夹杂着雨丝。在西部战区空军某部,却有着温暖的一幕——专职律师、法律援助小组组长刘燕茹耐心聆听一名军人讲述自家遇到的涉法难题,为其解答疑问并提出建议方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讲解交流,这名军人的急切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除了官兵个人遭遇涉法问题,基层部队遇到的难题也不少,但一些基层法律骨干缺乏处理相应问题的经验,维权能力不强。”该部一名专职律师回忆说,前期,某部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依托地方一家快递公司运送通用物资,快递公司因操作失误导致物资损坏。由于没有办理类似案件的经验,该部律师多次与这家公司交涉维权无果,只得向上级求助。
近几年,该部接到的类似求助不少。他们调研发现,基层部队存在法律骨干能力参差不齐和分布不均的问题。比如,有的单位缺少专职律师,有的单位官兵考取了法律职业资格证却没能被安排至相应岗位发挥骨干作用,有的单位专职律师较少接到官兵的咨询求助,但有的却有多个待办案件导致分身乏术、难以应对。
针对这些问题,该部从各单位遴选能力素质过硬、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法律骨干组建法律援助小组,将全区法律骨干纳入“一盘棋”统筹管理。“小组成员首先必须持有法律职业资格证,其次要实际办理过案件并成功解决问题。”刘燕茹介绍,他们对备选人员进行面试考察,确保小组成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表达能力,同时掌握每名组员的特长优势,便于后期分配任务。
随后,该部梳理各基层部队和官兵个人涉法问题,以及上级交办的涉法案件,结合各小组成员驻地位置及擅长领域等实际情况,组成多个临时专班,对口服务有需求的单位和官兵。
去年11月,在法律援助小组成员和单位法律骨干的共同努力下,空军某试训基地一名干部的烦心事终于得到解决。多年前,这名干部的父亲在外出务工时被拖欠工资近10万元,一直未得到清偿。这几年,他们多次催要无果。向本单位律师求助后,由于驻地偏远,律师调查走访不便,案件推进缓慢,一家人十分焦急却束手无策。
该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安排该基地驻地就近的法律援助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跟进处理。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案情,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固定证据,撰写法律意见书,帮这名干部的父亲进行起诉。之后,地方法院判决对方全额支付拖欠的工资。
从各自为战到精准调配,让骨干力量厚实的单位及时支援力量较弱的单位,真正实现了骨干人才的集约化运用。如今,法律援助小组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受理解决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案件,进一步提高了维权质效。
集智攻关解难题
学习室内,一场聚焦某法理问题的讨论正在展开。参与讨论的有法理研究小组成员,还有任务一线官兵、基层部队保卫干事等,大家结合各自的经历和感悟,碰撞出思想火花。
随着军事任务逐渐多样化,部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面临的法理领域新问题不断出现,有些问题仅靠各个单一力量开展研究难免单薄乏力,有的基层部队训练任务繁重,缺乏时间精力专题攻关。因此,该部研究决定组建法理研究小组,集中全区法律人才对重难点问题展开攻关。
很快,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的基层法律骨干入选法理研究小组。他们着眼当前练兵备战形势任务,收集各单位面临的法理难题,集体分析并梳理出多个亟需解决的重点课题展开研究。
有一次,围绕“远程投送法律保障问题研析”这一课题,法理研究小组成员前往某运输机部队蹲点了解情况。该部队经常执行远程投送任务,曾在任务过程中遇到现实难题。小组成员向执行相关任务的飞行员了解情况,联系其他同类型部队收集资料,然后与军事检察院、军队院校专家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最终形成课题论文,提出多条对策建议,为运输机部队执行远程投送任务提供了有益借鉴。
法理研究小组组长刘政德告诉笔者,以前单靠个人难以完成这样的研究,如今小组成员分头收集资料、集中共享资源,研究攻关效率大大提高。
既要破解任务难题,也要应对日常工作训练的问题。法治宣传教育是基层部队帮助官兵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的重要抓手,但现实中,个别单位缺乏专业力量,授课质量不高,官兵学习质效难以保证。为此,一支由军官、军士、文职人员等组成的普法宣传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力量,帮基层部队筹划了一批精品课程。每次授课结束,小组成员还会与官兵深入交流,普及法律常识和维权方法。
截至目前,该小组已深入基层部队为数千名新兵送课上门,使新兵在“兵之初”就筑牢法治意识,走好军旅人生第一步。“每堂精品课的主题都很有针对性,既让我们足不出营听到了优质课,也为基层开展法治教育进行了传帮带。”某新兵训练基地一名保卫干事说。
形成合力育人才
过去,基层部队培养法律骨干缺乏系统规划,人员基本靠自学成才,缺少有力指导帮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从提高基层法律骨干能力素质入手,以点带面让已经成熟的骨干再带新骨干,形成整体能力素质提升的良好局面。”该部一名律师介绍,他们依托这3个专业小组,由小组骨干分别带教数名基层法律骨干,采取以案代训、集中轮训、个别指导的方法,提升基层法律骨干能力素质。
曾自学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的一级军士长王常伟经常为战友解答法律疑惑。一次,单位想请他为战友们上一堂普法课,这让他犯了难。“日常解答还可以,正式授课就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为帮助王常伟提升授课能力,普法宣传小组组长马腾龙给他传授授课方式方法,从授课主题选定、时间合理分配,甚至讲课时的表情管理,都一一进行指导。
如今,王常伟经常上台为战友授课。他讲课娓娓道来,授课内容很接“地气”,多次受到大家好评。
部分基层部队法律骨干并非专职律师,平时接触不到案件。近期一场案件庭审过程中,刘燕茹带领王常伟和另几名基层法律骨干现场观摩。“专职律师的细致讲解,让我对庭审程序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以后代理案件就有经验了。”某场站法律骨干戴进说。
带教在一时,成长靠平时。法律骨干要想快速成长,必须加强学习,促进能力水平提升。为解决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该部牵头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法理信息库”,基层部队法律骨干在本单位通过网络就可查阅法规文件、典型案例、应对场景等内容。去年底,法理研究小组还精选汇编学习手册下发各单位。某旅专职律师王鹏程说,上级集中力量建立的信息库,现已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锦囊库”。基层法律骨干既能借此开展自主学习,还能在遇到棘手案件时对照查找相关法规和相似案例。
通过反复论证,该部将多家经考察具备资质的地方律师事务所确立为合作伙伴,并推动全区团以上单位与驻地司法行政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地方专业资源协助基层法律骨干解决具体问题,同步起到实操教学作用。
“‘统管统用’机制的运行,使人员与案件的匹配度更加精准,基本实现了法律骨干的高效合理分工,提高了案件办理效率,很多课题难题得到解决,部队遂行任务有了更多法治保障。”该部领导介绍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法律骨干实现了能力提升,为后期开展法律服务提供了人才储备。(李飞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