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航空兵某师引导官兵强化协同作战能力
淬砺海空利剑

南海之滨,春潮涌动。海军航空兵某师一架战机完成训练任务归来,稳稳降落在停机坪上。舱门打开,前舱飞行员与后舱战勤人员迅速进入复盘研究室,一场机组联合讲评会随即展开。
“飞行员和空中战勤人员联合开展机组讲评,已成为我们的一项制度。”该师某飞行大队教导员介绍,战机前舱飞行员来自某飞行团,后舱战勤人员隶属某勤务大队,同属一个机组,却分属不同建制单位。过去,机组讲评时往往停留在具体业务层面,对彼此的专业缺乏深入了解。
该师某团领导回忆,上级组织的一次谈心活动中,前后舱人员虽然都能准确说出岗位职责,但在对彼此能力认知上存在偏差:后舱战勤人员认为前舱操作更多是流程化控制,“在我们处理多信息源时,前舱飞行员能保持稳定飞行状态就够了”;前舱飞行员虽认可后舱业务需多线程处理能力,却对其专业度存疑:“不少后舱战勤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特训就能上机,对真实空情的理解未必深刻。”
这名团领导认为,认知偏差暴露出官兵对专业耦合度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一次模拟对抗训练中,前舱飞行员面对特情,迅速操纵战机实施动作,导致后舱雷达出现侦察盲区,结果因“目标丢失”被判失利。
“无论前舱还是后舱,都在同一架战机上,协同配合程度直接关系作战效能发挥。”议战议训会上,该师领导郑重指出,现代空战是体系对抗,必须引导官兵在练精本专业基础上,不断强化协同配合意识,主动了解相关战位、兄弟单位的编组构成、作战思路、武器参数等。只有将战位认知从“物理组合”转向“有机融合”,才能在互学互促中实现互融互通。
在该师战术研究室墙上,“跨战位认知图谱”引人注目。该师领导介绍,着眼强化官兵协同作战能力,他们构建起“理论互学、战位互换、教育互融”立体培训体系:组织前后舱交叉轮训,飞行员改机长后参加后舱跟训观摩,后舱新员跟训观摩前舱战位;修订某战机机组协同手册,将后舱雷达参数、前舱飞控特性等数十项交叉理论知识纳入必训内容;执行任务前,组织前后舱人员一起开展地面协调工作,逐个战位预判任务特情、讲解操作细节;任务完成后,前后舱人员联合开展机组讲评,系统梳理分析训练情况,之后再开展各自专业讲评。
定期举办“雄鹰大讲堂”,每月组织“我的战位我来讲”交流会……该师组织的一系列交流活动中,前后舱人员相互拜师,汇总机组常见多发问题,从理论上讲清各自工作方法和操作意图,共同研讨空中特情处置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官兵互学互促程度加深,前后舱配合顺畅度明显提升。
“以前,后舱战勤人员不太了解战机返航对油量把控的要求,在空侦察时总希望停留时间长一些。现在通过和前舱飞行员交流互学,大家对飞行安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该师某大队空中指挥长介绍,一次跟踪监测目标,他及时将目标机动情况反馈给机长,并建议保持跟踪。但此时剩余油量即将达到返航临界点,经综合研判,机长放弃直线返航,将目标所在空域规划到返航路线中。后舱战勤人员则采用能耗较低的方式操作,既保证雷达信号持续覆盖,又将油耗控制在安全阈值,最终圆满完成任务。有一次海空联合训练,该师机组飞行时突遇浓积云。曾多次密切配合的他们,默契规划航线并跟踪目标,创下长航时跟踪监测某新型目标的新纪录。
“强化专业耦合才能铸造海空利剑。”该师领导表示,推进前后舱融合以来,官兵协同配合能力得到提升,机组决策响应时间明显缩短。如今,他们已经形成“态势同步感知、决策实时交联、动作精准配合”的作战闭环。
夜幕降临,机场跑道灯依次亮起。机舱内,机组人员正利用座舱实习时间进行跨战位研讨。前舱飞行员手持激光笔讲解飞行包线,后舱战勤人员在态势图上展开推演,探索形成的战法训法将在下一场训练中接受检验……(傅琳 罗陈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