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贏得“提前8小時”,80萬“買”了10分鐘,值不值?軍人的眼裡卻有獨特的換算——
勝利從來偏愛“時刻准備著”的部隊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集結:
“鈴鈴鈴!”該旅作戰值班室電話響起:“命你部於6月28日18時前,全員齊裝趕赴某地域,參加戰備演練!”
然而,這一刻,是6月27日8時15分﹔這一刻,旅長在外開會,政委在外學習,旅常委僅有副旅長吳戈一人在位﹔這一刻,全旅有上百名官兵在全國各地休假、出差……
一天內集結,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就是戰斗,不能輸!出差、休假的官兵想方設法,分秒必爭地往部隊趕。旅黨委果斷決策,籌資60余萬元,協調軍地部門,包機兩架進藏,確保在外人員及時回營歸建。
接到命令的26小時后,該旅全員齊裝機動至指定地域,提前8小時完成集結部署。
此次,堪稱這個旅和平時期面對“戰時檢驗”的一次勝利。成績得到各級領導的首肯,但鮮有人知道這背后的故事。
那麼,60萬“買”來8小時,值嗎?
去年,這個旅在上級組織的戰備考核中,比兄弟部隊提前20分鐘完成緊急出動。
這本是不錯的成績,他們卻隨后展開了全旅大檢討:“還有哪些辦法能為打仗搶時間?還有哪些環節浪費時間?”
在反復演練中,他們發現戰備庫室擺放架、裝具箱設計不合理“拖了后腿”。
改造!旅黨委果斷調整,將擬為干部宿舍更換家具、電器的80余萬元,花在了這個“刀刃”上。
一周后,可拆卸鐵架、分體式木箱配備到位。旅裡進行戰備拉動檢驗,部隊裝載高效,官兵動若風發。掐表計時:比以往整整少用了10分鐘。
那麼,80萬“買”了10分鐘,值嗎?
“不是說寸金難買寸光陰嘛!”記者把問題拋給旅政委廖碧洲,他卻樂了:“做生意的掰著手指頭算錢,當兵的就得掰著手指頭算戰斗力。60萬、80萬究竟值不值,要看軍人的算法!”
那麼,什麼是軍人的算法?
這是一個大年初二。
“嘟!嘟!嘟!……”天還沒亮,這個旅的營區內突然響起了緊急集合哨音。大家喘著粗氣集結完畢,時任旅長方建國一掐手中的秒表——比規定時間超出7秒!
凜冽寒風中,飄出不少怨言:“是不是搞錯了,大過年的要干啥啊?”“現在是假期,拉動也不提前說一聲。”
……
“這次拉動,集合時間晚了7秒。”方旅長不為所動,舉著表站在隊伍前:“7秒,不長!但是在戰場上,卻足夠讓敵人發射1枚炮彈、打出4發子彈,這會讓我們損失多少條命?!”
大家被問得啞口無言,眼睛裡卻多了一分光。
那一年,上級以實戰為背景對該旅作戰能力進行考核。他們再度以優異成績,在同序列單位中名列第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