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試說制勝優勢如何生成

■朱小寧

2014年08月26日05:13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試說制勝優勢如何生成

  制勝機理,是指制勝方作戰體系要素及結構在對抗過程中所處的狀態及相互關系,是對作戰本質及規律的反映。研究探索制勝機理,關鍵是科學理解和把握其概念,將注意力專注於生產和營造戰場優勢上,挖掘、剖析優勢生成機制,為軍隊建設與作戰服務。

  戰爭制勝機理本質是創造作戰優勢

  制勝機理,源於對戰爭基本原理的認識與運用,本質在於贏得優勢。優勢,是指能夠壓倒敵人的有利形勢。對制勝機理的探索,實質是尋找保持和發揮戰場優勢的方法。戰爭一條亙古不變的基本原理,是強勝弱敗、優勝劣敗。戰爭是兩種活力系統的對抗,強勝弱是力學作用規律的體現。力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不僅與自身作戰體系結構有關,還與諸多作戰變量有關,因而其量值在一定范圍內隨機漲落。正如一個人的體能在睡眠時與精神狀態好時,存在較大差異一樣。因而制勝的關鍵,就在於優化自身作戰結構,創造和利用作戰變量,調度和運用作戰力量,使作戰體系的戰斗效能在適當時空中(交戰區)處於明顯優勢。具體表現為:戰斗層次的關鍵在於,能否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集中較強的可有效釋放的作戰力量﹔戰役層次的關鍵在於,戰斗間作戰力量平行四邊形的合力,能否聚焦戰役目標以及敵方作戰體系重心。

  勢成,則轉圓石於千仞之巔。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作戰原則,都是從“強勝弱敗、優勝劣敗”原理推導而來的,即都是追求“強對弱”的有利態勢。如,突然性原則,利用的是戰斗力啟動需要時間的特性,在敵方“睡眠”狀態、戰斗力處於較低時以強攻弱﹔機動性原則,利用的是敵我雙方在某些地方與某些時間作戰力量的對比會發生變化,在給對方施加壓力的情況下,尋找我強敵弱的戰機﹔快速原則,在於作戰力量先行展開,以“准備好”對付沒有准備好的敵人,強弱態勢一目了然﹔非對稱性原則,即杠杆原理,利用的是飛機對坦克、對軍艦等不同的相對戰斗效能,使相對戰斗效能明顯增加等等。而所有的作戰原則,其全部精髓就在於集中優勢。

  技術進步與軍事革命,改變的只是力量調度規則,但遵循的依然是優勢勝劣勢。首部雷達問世,使得英國能夠在其本土東南部沿海地區部署名為“本土鏈”的對空警戒雷達網。正是依靠這道看不見的電子防線,英國人能夠及時探測到大批敵機來襲的時間與航線,並迅速搶佔有利位置,以逸待勞、以少勝多。信息化戰爭的制勝機理,仍然是強勝弱敗,即綜合運用各種作戰因素和作戰變量,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針對一定的對手,集中較強的可有效釋放的作戰力量。作戰力量的作用點沒有變,武器殺傷機理沒有變,制勝的機理就不會變,變的是生成制勝優勢的方式方法。

  制勝機理產生於兩種活力的激烈對抗

  制勝機理不可能產生於單一一方,而是產生於敵我雙方交戰過程之中。離開兩種活力對抗的過程,就不可能認識和把握制勝機理。

  制勝機理具有對抗性。優勢是一種競爭性的空間,如高與低及非對稱空間等。制勝機理是在兩種體系對抗中體現出來的,表現出明顯的對抗性。因此,任何單方的表現都不可能出現制勝機理,隻有從對抗中才可能發現和提煉。如,信息賦能、網絡聚能、非對稱釋能,只是作戰體系獨立運行方式,假如作戰雙方都這麼做,那麼誰會勝呢?隻有在對抗中誰做得更好,誰才會勝利。因此,戰爭制勝機理,必須在敵對雙方交鋒的環境中尋找:一方面,通過對戰例尤其是近幾場局部戰爭案例的分析總結,提煉敵我雙方對抗模式和相互關聯,從而為各種假說提供基礎﹔另一方面,對抗演練是“試驗場”。通過對抗演練與演習、兵棋推演、對抗模型等,來檢驗各種假說與構想,以發現新的制勝規律等。

  制勝機理具有偏向性。能打仗、打勝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追求勝利是人的一種天性。盡管有對失敗戰例的反思與檢討,但大多戰爭行為研究者關注點主要還是勝利的一方,以勝利方為主要研究對象,尋找勝利方作戰要素與作戰結構等的特質,或有何表現。制勝原理與失敗法則不可以逆推,正向正確,反過來倒推則不一定成立,具有不可逆性。人們對勝利者的偏愛還在於,模仿制勝者導向勝利可能性較大,而避免失敗者的做法,卻可能還有其他錯誤存在,不會必然導向勝利。正確的做法是兼顧兩者,既注重追求勝利方的行為模式,又注意避免失敗者的錯誤。

  制勝機理具有簡潔性。制勝機理是要在充滿各種阻力、迷霧和困頓的戰場環境中運用的,簡潔易操作相當重要。如“3︰1”經驗公式,即滑膛槍出現后,如果進攻方與防御方相比,具有“3︰1”的兵力優勢,則能實施進攻,並取得勝利﹔又如登陸速度公式,即二戰中盟軍參謀長布魯克所說:“登陸成功的關鍵歸根結底取決於一個簡單的公式:我們從海上加強橋頭堡的兵力上陸速度,能不能超過德軍從陸路增援部隊的速度?如果我們能,我們就成功﹔如果我們不能,我們就失敗。”制勝機理越簡單,越容易被理解和運用,並在作戰中爭得主動。

  制勝機理具有理想性。制勝機理,僅是對理想情況的一種描述,即在研究一個要素、一個結構的演變規律對作戰過程及其結果究竟有什麼影響時,總是假定其他條件基本相同,或沒有非常明顯的差別。這是探索機理、事物內在聯系的基本方法。如在物理學中研究氣體狀態方程時,假定的是標准狀態下,即溫度為20°C、1個大氣壓情況下﹔在最初研究物體運動規律時,假定界面的摩擦系數為0。復雜性源於簡單性。因而研究制勝機理時,選擇的戰區環境、作戰情景應盡可能簡單、理想。如果戰爭目的、作戰指揮、火力、機動、武器裝備等多種因素都加以考慮,那麼就很難發現導向勝利的模式,而且很難說清其與哪些因素有關。

  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核心在於爭得體系優勢

  現代戰爭中,制勝更加強調從要素優勢轉變為追求體系優勢,力求在信息優勢基礎上,達成行動周期優勢、靈敏優勢、自組織優勢、自適應優勢等,因而產生不同的作戰要素與作戰結構的運用方式。

  信息是贏得戰場優勢的最核心要素。正如“血液”對“血管”、“汽車”對“公路”等一樣,信息是整個體系運行的“觸發器”和“油料”,為作戰體系各部分提供“營養”與“動力”。信息系統是信息流產生、處理和傳輸的載體,正是其連通性和滲透性,使各種作戰單元、作戰要素、作戰平台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靈敏高效的有機作戰體系。因而在其他條件基本相同或沒有明顯差別情況下,信息優勢將是取勝的重要砝碼。其他制勝機理,無論經過多少次變化與轉換,總繞不開、躲不過信息優勢機理。所謂信息優勢,是指在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方式,將適當的信息傳輸到適當人手中,同時阻止對方取得同樣的優勢。基於這一認識,世界許多國家紛紛調整軍事戰略,關注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創新,形成有效獲取和利用信息上優於敵方的能力,達成信息優勢。

  行動力是贏得優勢的“拳頭”。如果說,信息優勢是捕捉戰機的能力,行動力則是抓住戰機的能力。信息優勢離開行動力優勢,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信息優勢,取代不了行動力優勢。美軍是在具有相當行動力的基礎上,提出信息優勢理論的。我軍在立足國情軍情重視信息優勢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行動力優勢的構建。行動力優勢,包括火力、機動、保障、防護以及指揮、戰法優勢等,核心是火力物理毀傷能力。它是所有其他軍事能力的基礎和軍事行動的最基本模塊,合理、精確運用毀傷力量的能力是作戰行動的實質內容。隻有創新行動力運行方式,充分發揮火力物理毀傷能力,才能對敵作戰體系實體進行有效打擊,最大限度地毀癱敵作戰體系、控制與壓縮敵戰場空間、剝奪敵持續作戰能力,牢牢把握戰場主動。

  體系靈敏力是贏得優勢的動力源。真正的優勢,是體系行動鏈整體優勢。體系行動鏈包括“偵察—決策—打擊”。根據短板效應,單一的優勢會受鏈條上的其他劣勢所拖累。而行動鏈整體縮短,同時具有快速聯動、交互能力、糾錯能力等,就會贏得相對戰場優勢。為獲得體系優勢,一方面要盡可能壓縮“偵察—打擊”時間鏈,進而在時間上壓縮敵方行動的自由,產生作戰功能涌現。另一方面,要盡力提高體系的靈敏度。保証作戰要素無障礙、無縫隙連接,體系中的傳感器、控制器與執行器融為一體,進而實現整個體系能夠根據戰場情況自動更新,及時調整自身策略,適應戰場情況的迅速變化。

  編輯感言

  姜太公緣何稱為謀略鼻祖

  ■周 峰

  這篇充滿哲思的文章,讓人想到一個問題:姜太公為什麼被稱為中國謀略鼻祖?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他確實是最早出現的有影響的謀略開發和運用者。但如果隻因時間因素而尊其為鼻祖,恐怕會顯得片面。思其與周文王探討天下“一盈一虛,一治一亂”之道,觀其勸周武王攻商以免“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則不難看出,太公是一個深諳哲思之道的人。

  哲學利刃,破紛繁則庖丁解牛,化難題則高屋建瓴,而這可能正是太公謀略的靈感源泉之一。高明的謀略創造說到底都離不開哲學,諸如聲東擊西、以假亂真、正合奇勝、化害為利等,無不滲透著辯証的智慧。而謀略的本質,實際也是尋求制勝優勢。因此,今天當我們研究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時,不妨多准備些哲學武器,來化繁為簡,直達要害。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