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金劍沒有想到,為了一次政治教育,他們800余名官兵全部戰斗著裝,動車上百輛,長途行軍到井岡山,耗費15天,近100個教學課時。
他更沒有想到,一次現地教學,幾次“紅色課堂”教育,竟然會有那麼多感悟!
現地感悟走上前台唱主角
說起幾年前的一次井岡山現地教學,至今仍讓南昌陸院政工教研室教員唐文龍如鯁在喉。
突遇暴風雨,教學組隻好集中在會場進行理論授課,台上教員侃侃而談,戰爭年代,紅軍故事如電影般呼之欲出。沒想到,台下學員卻昏昏欲睡!
不少學員反映,現地是走了一遭,可時間太短,還不如在學校上大課。該校領導意識到,“紅色課堂”要最大限度發揮紅色資源感染人、塑造人的作用。
精選點位、科學分配、優化授課……他們把課堂還給學員,不再是“大而全”的理論灌注,而是突出學員“思”和“說”,圍繞預設主題引導學員談感悟、話啟示﹔教學不再是固定方案、一本教材,而是根據教學對象需求,選擇不同授課方式。
“傳統變得更親和,歷史變得可觸摸。”唐教員深有感觸地說。
尋找歷史與現實的接口
一次講課讓學員鐘生至今難忘。
楓樹坪下,老紅軍陳世?的故事敲人心扉。三灣改編前夕,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的情緒在部隊蔓延,然而陳世?勇戰病魔,鐵心跟黨征戰。
本已決心退學的鐘生,決心留下來好好干一番事業。之后他成為中隊計算機技術骨干,今年畢業,他愉快服從組織決定,到西藏建功立業。
逐漸遠去的紅色歷史,怎樣保持生命力,透過歷史解答現實矛盾,奔著學員活思想?又如何找到歷史與現實的接口?
——通過觀看“八子參軍”“十送紅軍”情景劇,催生英雄情懷。組織看英雄影片、唱英雄歌曲、講英雄故事、詠英雄詩抄,讓學員與紅軍后代面對面交流,感悟英雄業績。
——在黃洋界保衛戰、龍源口大捷、大柏地戰斗等戰場遺址,讓學員感悟“兵民是勝利之本”等人民戰爭思想,領悟“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精髓要義,增強立足現有裝備打勝仗的信心。
與此同時,“紅色課堂”教員在言傳身教中引領。博士教員程興旺面對多所地方高校許以高薪、給房配車的誘惑不為所動。青年教員況木林在查出白血病的前一天,仍冒雨在井岡山現地教學,病床上還惦念著新課題的授課任務。
近3年來,從該院畢業的近3000名畢業學員,100%遞交赴邊申請書,100%服從組織分配,100%按時到部隊報到。
讓“紅色課堂”常講常新
8月22日,鄧小平誕辰110周年,該院廣場人頭攢動,在不久前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開放式展館前,數千名群眾前來參觀。
這個學院地處江西革命老區,紅色故都瑞金、革命聖地井岡山、英雄城南昌等地,薈萃了內涵豐富的經典傳統教育資源,學院院內和周邊,還有鄧小平同志生活工作過的小平樓、小平小道等大量革命舊址文物。
學院領導坦言:“紅色歷史不能改變,傳統不能凝固,要將歷史內涵與時俱進。”
“黨的理論創新指向哪裡,‘紅色課堂’就延伸到哪裡,為上好一堂課,教案改五六遍是常事。”為備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這堂課,教員劉楊暑假僅休息了一周就返回學院備課。
搞“紅色課堂”教育不能“炒冷飯”。劉楊每天必做三件事:打開網絡,閱讀當天的報紙,第一時間了解掌握習主席講話的最新精神﹔找官兵聊天,研究分析官兵的實際理論底數﹔琢磨講稿,思考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學員易於接受。
“要把課講准、講實、講新,不學習、不琢磨、不創新方式方法,上不了講台啊!”劉楊教員笑著告訴記者。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