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沈陽軍區某機步旅紅藍對抗演練拉開戰幕,紅方向“敵”陣地發起進攻,打頭的二連一路猛沖,不待后隊跟進便插入山坳。
“猛虎,我是虎頭,報告情況,報告情況……”紅方指揮所內,作訓科科長王洪濤抓起話機大聲呼叫,可5分鐘前還通聯順暢的電台,此刻卻發出“??”的電流聲。
“山林阻擋了信號,馬上放升高空中繼站!”隨著該旅副旅長劉永一聲令下,一個飛碟形狀的飛行器迅速升空。幾十秒后,電台裡傳來二連連長王洋急切的聲音:“虎頭,我是猛虎,遇敵圍攻。請求炮火支援,坐標……”炮兵得令發起攻擊,前方山腳旋即閃起陣陣火光,“敵”損傷嚴重退出戰斗。
“一個連差點覆沒,多虧了這家伙!”戰后感慨之余,筆者不禁對這個飛碟模樣的“功臣”產生了興趣。旅領導告訴筆者,它叫涵道式單旋翼無人飛行器,是由該旅與駐地科研機構聯合研制的高空中繼站,可提供4個小時的持續通信中繼。“保障通信不留死角,它可是我們‘飛翔的通信兵’!”
原來,該旅駐防地區山高林密,電台受地形影響時常“卡殼”,營連通聯困難。以往的解決辦法是由通信兵爬到最高山頭建立中繼點,可部隊一轉移,又得換山頭。人累不說,效率還極低,嚴重制約了部隊戰斗力的發揮。
“部隊聯不上,怎麼能打贏?”議訓會上,旅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訓練難題不能隻等靠上級幫忙,自己下力氣解決一個,打勝仗的能力就提高一分。隨后,他們主動與駐地科研機構聯系,提需求、定標准、完善方案,終於開發出了這款高空中繼站,目前已升級至第三代。
“雖是飛行器與中繼站的簡單組合,卻能有效破解部隊在叢林地形中的‘耳障’難題,產生了力量倍增的效果!”該旅領導高興地告訴筆者。
說話間,一場穿插演練准時打響,電鈕一按,中繼站再次升空,指揮所內不斷傳來各分隊清晰的情況報告……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