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在他鄉為國盡忠 115名軍嫂撐起另一座營盤【3】

【查看原圖】

  軍人家庭做后盾,強軍目標方可期——

  “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

  打開地圖,石家庄到太原,相距僅200多公裡,中間隔了一座太行山。但對沒有男主人的軍人家庭來說,山那邊宛若在天邊。

  丈夫走后,平時習慣丈夫剝好煮雞蛋再起床吃早餐的王海青,一下子陷入了無助和迷茫,生活逼著她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擔。

  王海青是河北省煤田地質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兼機關紀委書記,經常忙到一抬頭,天就黑了。如今,肩上的重擔一頭是工作,一頭是家庭。陡然增多的勞累,使她的心臟出現早搏。

  一天晚上,王海青感覺心慌得厲害,趕緊把兒子姚澤華叫來:“如果媽媽有什麼意外,你就撥打120,再敲鄰居家的門……”姚澤華至今記得,媽媽當時的叮囑裡,沒有提爸爸一個字。

  “跟他說有什麼用呢?”這是很多軍嫂的口頭禪。其實,每當家裡遇到大事難事急事,哪一位軍嫂不想告訴自己的丈夫呢?

  集團軍后勤部助理員郭健隨部隊移防山西不久,妻子銀雙就接到父親病危的消息。要不要叫上丈夫一起回家探望?那天,銀雙撥通了丈夫的電話。話到嘴邊,卻隻說回家看望父親,隻字未提父親的病情。她知道,大山那邊,新營區百廢待興,郭健正是最忙的時候。

  軍嫂郝靜坤和女兒

  隻有平安字,因君一語傳。恐添離人淚,不敢說相思。集團軍政治部干事杜一飛的妻子郝靜坤,懷孕兩個月不幸流產。那些天,她一次次拿起手機,又一次次放下﹔一次次撥出丈夫的電話號碼,又馬上摁斷。此時,她多想把丈夫叫到身邊,趴在他肩頭大哭一場。

  分離驟然降臨,哪一個軍人不是給家裡留下一攤子事兒?“我少一分打擾,他就多一分專注。”郝靜坤說:“他這一走,看上去很多事兒我扛著。其實,這個家哪是我一個人在扛啊?”

  面對記者,她講出了這個家庭一年來發生的更多故事。杜一飛的爺爺是一名老軍人,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聽說孫兒所在的部隊移防山西,孫媳婦這麼多難處,身在老家的爺爺卷起鋪蓋,執意搬進了養老院。杜一飛的父母毅然荒棄農田、關掉經營5年的超市,到石家庄幫助兒子照顧家庭。

  一場軍隊改革,攪動一家三代!這兩天,聽說記者來採訪,杜一飛的父母托郝靜坤帶來一封信,信中寫道:“國家好,家庭才好﹔軍隊好,軍人才好。無論如何,我們一定克服一切困難,堅決支持他們的工作。”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一年,因為搬遷,集團軍軍史館的資料被分散保存在各個旅團裡。記者走進某旅史館,那些歷史深處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輝——

  71年前,這支部隊的戰士王元春離開新婚的妻子於秀珍,從此轉戰大江南北,夫妻倆整整10年沒有相見。於秀珍多次冒著炮火,帶領群眾推著獨輪小車送衣送糧上前線、搶救傷員。

  48年前,北疆戰雲密布,這支部隊奉命從江南魚米之鄉移防塞北苦寒之地,僅用37小時,就將分布在蘇滬一帶的8個團收攏完畢,緊急開拔,所有的軍嫂被拋在千裡之外,沒有一個拖后腿。

  19年前,長江流域暴發特大洪水,這支部隊緊急飛赴決口的九江大堤。為不讓丈夫惦記,時任集團軍工兵團道橋三連連長張國興即將臨產的妻子,提前做了剖腹產手術……

  時空交錯,今昔同輝。如今,改革大考不亞於戰爭的考驗。軍人家庭做后盾,強軍目標方可期。正如那首專門寫給軍嫂的歌曲《妻子》中唱到的:“真正的軍人,你扑向了風雨,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

  一支軍隊的肩膀有多硬,軍嫂的肩膀就有多硬!

【1】【2】【3】【4】【5】【6】
來源:中國軍網  2017年01月28日10:56
(責編:單芳、陳悅)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