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流動是常態,離別是常事——
“你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一聲命令,千人千車邁過太行山!
然而,地上的山好邁,心裡的山難邁。改革方興未艾,下一聲命令,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官兵們在關注,軍嫂們也在諦聽。
這幾天,集團軍機關的兩個舉動引起了記者注意——
一個是一部反映第27集團軍發展歷程的紀錄片正在緊張修改,另一個是集團軍機關部門領導代表本部門對下一步改革表態發言。
雖然沒有人道破,但大家心裡明白。“脖子以下”的改革開始了,這裡的軍人們將何去何從,暫時還沒有答案。
常言道“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今卻是“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隨著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深入推進,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的部隊從一個營盤走向另一個營盤,更多的官兵從一個崗位走向另一個崗位,也會有更多的軍人家庭面臨諸多的“不確定”。
“爸爸,你不會脫軍裝吧?”那天,面對兒子的提問,偵察處處長梁明道愣了好一陣兒——下一步的事情,誰能預料呢?
“軍人都有兩個家。脫了軍裝,回到地方,自己的家就團圓了,但和部隊的家就永別了。”改革關頭,舍與得的天平最難平衡。集團軍黨委進行思想摸底時,梁明道和妻子馮雪一起征求母親的意見。老母親說:“在部隊一天,咱就好好干一天。你們都要聽組織的,媽也聽。”
是啊,改革大潮中,聽從那一聲號令的,豈止是軍人自己?
——“他去哪裡,我就去哪裡!”
軍嫂彭曉萌忘不了與家人的兩次長談。
第一次,是她決定嫁給偵察連連長劉磊之前。彭曉萌的爺爺也是一名老兵,部隊幾次換防,奶奶跟著爺爺奔波半生。奶奶喜歡劉磊,也心疼曉萌:“奶奶是怎麼過來的,孩子你都知道。不要看他穿著軍裝很帥,一旦和他結婚,你就要一個人把這個家料理好。”這一點,彭曉萌覺得自己做到了。
第二次,是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消息傳來。這一次,丈夫或許還要走得更遠。“你要隨時准備好,放棄現在的工作,跟著他把這個家打包帶走。”媽媽的提醒,反而讓彭曉萌心裡少了猶豫,多了篤定。她告訴記者:“我和劉磊商量好了,他去哪裡,我就去哪裡!”
吳健看妻子王菲訪談視頻落淚
——“他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軍嫂王菲是個孤兒,丈夫吳健是她的全部依戀。部隊移防這一年,王菲最受不了兩歲的兒子澄澄想爸爸。兒子手裡無論拿著什麼玩具,都會當成電話呼叫“爸爸”。開頭永遠是:“爸爸,你忙什麼呢?能來我家住兩天嗎?”結束總是:“爸爸你忙吧,我在家等你。”王菲給兒子買來了《我的爸爸》《爸爸讓你依靠》等很多圖畫書,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拉近父子的心。一段時間,關於軍隊改革的小道消息比較多,王菲覺得吳健心裡有點飄,就安慰他:“別擔心,你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他去哪裡,我都等他!”
和別的軍嫂不太一樣,這些天,偵察連戰士吳志雷的妻子梁艷盤算著自己的小日子。這幾年,她和老公很節省,結婚時連婚戒都沒買,卻准備在石家庄買套大一點的房子。她說:“搬家太費錢了,不想再搬了,就想把這個家建得寬寬敞敞、漂漂亮亮的。他去哪裡,我都等他﹔他啥時回來,啥時都舒服。”2015年底,吳志雷服役滿12年,不忍妻子一個人受苦,打算放棄晉升四級軍士長的機會,可妻子堅決不同意。其實,梁艷心裡也在算另一筆賬:“改革總會越改好啊,生活總會越變越好啊,不會和我們美好的願望擰巴著。”
男人們走了,115名軍嫂撐起另一座營盤。
說實話,這是一座殘缺的營盤。但是,這也是一個鋼鐵的營盤。當部隊大改革、大調整、大搬遷、大移防,當流動成為常態、離別成為常事,當軍人們馬不停蹄奔赴另外一個地方安營扎寨,他們留下的院落依然溫馨,他們家中的燈火依然明亮。那是因為,他們的身后有她們,有那些痴痴凝望的目光,有那些柔情似水的守望,有那些深明大義的開朗,有那些挺拔自立的剛強。
春節到了,春天來了。讓我們祝願可愛可敬的軍嫂們,正像該開的花兒,一定會開的。軍隊的明天會更好,軍人的家庭會更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