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南部戰區海軍某保障大隊鍛造過硬人才隊伍——

一批多專多能型軍士脫穎而出

2023年04月09日09:43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仲春時節,南部戰區海軍某軍械技術保障大隊一場應急保障演練,在某軍港緊張進行。演練現場,一級上士梁廣義帶領保障分隊,採取交叉流水作業方式,圓滿完成保障任務。

同一時間,該大隊“礪劍論壇”如期開講,一級軍士長楊勝強登上講台,為官兵詳細講解某型雷彈跨區域保障的重難點問題。台下聽課的,除了軍士骨干,還有來自各技術隊的主官和技術干部。

該大隊領導介紹,他們按照“超前培養、預先儲備、梯次接續”的原則,科學制訂軍士培養計劃,合理優化育才鏈路,精准規劃成長路徑,在實戰實訓中淬火加鋼,推動軍士人才隊伍由操作型、技能型向專家型、復合型轉變。如今,該大隊一批專業能力突出、戰斗作風過硬的多專多能型軍士骨干,在保障一線當先鋒、打頭陣。

鍛造一支能力素質過硬的軍士隊伍,絕非一日之功。楊勝強從一名導彈總體技師轉變為多專多能型軍士骨干的經歷,是該大隊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個縮影。

一次演練,楊勝強帶領操作號手進行導彈出發射箱作業,導調組臨機給出特情:多名號手“負傷”出局。楊勝強在腦海裡把技術隊所有號手過了一遍,發現隻有兩名剛調整專業的初級軍士勉強可以頂替。

大家齊心協力,勉強完成了演練任務。演練中暴露出的人才短板問題,成了楊勝強的心結。

“真打起仗來,戰斗減員是常事,如何確保減員不減戰斗力?”楊勝強思考良久,向技術隊領導提出建議:推行跨專業強化訓練。此后,楊勝強所在技術隊率先搞起“試驗田”,著力打造多專多能型高級軍士、一專多能型中級軍士、專業精通型初級軍士人才隊伍。

從一種彈型兩個專業相互“跨”,到不同彈型所有專業隨機“跨”,再到不同技術隊相互“跨”,楊勝強一步一個腳印,成為該大隊首個精通多型雷彈所有專業的高級軍士。

這一成功經驗,引起大隊黨委的高度關注。經研究論証,他們決定在全大隊推廣“三跨”培訓機制,機關牽頭細化培養方案,搭建“礪劍論壇”,邀請專業尖子登台授課﹔常態組織專業技術比武,設置“龍虎榜”,讓專業骨干同台競技﹔依托實戰化保障任務,安排專業苗子交叉跟學跟訓﹔鼓勵各技術隊結合日常訓練,拍攝制作教學視頻,便於組織專業技術教學。

如今,楊勝強已成為“礪劍論壇”的“常客”,不少大隊領導和干部骨干都聽過他的授課。從軍26年,他參與編寫多部專業教材,所帶戰士先后有3人提干、4人考上軍校、8人次榮立三等功、20余人成為專業能手。

梁廣義是楊勝強的“粉絲”之一。作為大隊首批擔任技師兼班長的中級軍士,梁廣義一直瞄准戰場需求帶兵訓練。兩年前,技術隊編制體制調整,梁廣義所在班組人數和專業都有所增加。這意味著他必須精通更多專業,培養更多軍士骨干。沉甸甸的擔子,讓他感到壓力倍增。

大隊領導了解情況后,決定派梁廣義隨艦跟訓。期間,梁廣義虛心向技術人員和艦員學習保障技能,在多個專業崗位上經受歷練。去年,梁廣義所帶班全員通過上崗考核,榮登大隊“龍虎榜”,個人榮立三等功。

為進一步激發官兵創新活力,培養更多專家型軍士骨干,該大隊還積極鼓勵大家結合自身專業開展小發明、小革新活動,並將創新成果廣泛推廣。

一次,二級軍士長岑飛所在技術隊參加上級組織的雷彈專業技術比武,奪得某考核項目第一名。

以往,艙段分解組裝需要4名操作號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岑飛經過多次試驗,摸索出一種特殊綁帶,極大縮短了作業時間、節約了人力物力。很快,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岑飛綁帶”在全大隊推廣使用。

“來玉扳手”“叢斌調試法”“勝強充氣閥門”……近年來,隨著一項項以軍士骨干名字命名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該大隊保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起吊、試吊、平移……星夜,碼頭吊裝作業現場,指揮號手、一級軍士長王艷慶頭戴安全帽,密切觀察雷彈的姿態和高度,指揮雷彈裝載上艦。“雷彈保障,一失萬無。”王艷慶說,每一次指揮,都必須確保手勢和口令准確無誤。

任務現場,該大隊領導感慨地說,牢固立起“為戰育才、為戰用才”的鮮明導向,才能不斷激發軍士骨干崗位建功、干事創業的激情,使一批多專多能型軍士人才脫穎而出。

海面,晨光熹微,艦艇鳴笛起航。筆者看到,王艷慶和戰友們的迷彩服上,風干的汗水已結成一層白色的鹽漬……(張毅 鄧家金)

(責編:彭靜、王欲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