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澳大利亞政府日前發布公開版《國防戰略評估》報告,推動防務政策由“防御型”向“進攻型”轉變——

澳防務政策轉向沖擊地區安全格局

2023年05月18日09:40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澳大利亞政府日前發布公開版《國防戰略評估》報告,對澳大利亞外部戰略環境變化與應對措施進行了全面評估。報告認為印太地區戰略環境正面臨急劇變化,美國不再是印太地區的“單極領導者”,大國之間的競爭有“潛在的沖突”,為此澳大利亞需要對其防務力量進行全方位改革。這份報告對澳防務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企圖擺脫固有防御理念束縛,更加主動地介入地區安全事務。

啟動防務改革 構建高效體系

新版《國防戰略評估》報告的發布,被視為澳大利亞防務政策的一次重大改革,對澳防務政策走向具有標志性意義。從內容上看,這份報告涉及澳大利亞陸海空三軍及后勤支援等各個方面的改革,包括增加國防預算、更新武器裝備、加強軍隊快反能力、優化指揮體系等內容,成為自二戰以來澳大利亞最大規模的防務改革計劃。

報告聚焦人員配備、作戰、后勤與信息化四個方面,謀求打造一支集陸、空、海、太空和網絡諸軍兵種於一體的綜合型軍隊,以更好地適應現代化戰爭。一方面,報告表示要加快發展軍事科技和裝備建設,擴建並加快軍工綜合體的現代化,確保指揮更加快速、及時,以有限的力量在作戰中發揮最大的戰斗效果﹔另一方面,報告指出要優化各級指揮官的職責與權限,精簡高層軍官,選拔一批既年輕又懂專業的軍官充實部隊一線,實現“數量優先”到“素質優先”的轉型,構建更加靈活、高效的指揮系統。

“這是澳大利亞35年來首次重新界定其軍隊的使命。”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理查德·馬爾斯說。

持續增加投入 發展優先領域

報告將印太地區列入“重點關注”的地區,建議增加國防預算,使軍費開支佔GDP的比重達到2%以上,並確定了發展遠程打擊能力等六個優先領域。對遠程打擊能力的著重強調,表明澳大利亞已經背離過去“防御型”的防務政策,轉而向“進攻型”邁進。

陸軍方面,報告提出減少步兵戰車等陸地近戰裝備的採購,將節約的資金用來採購陸基反艦導彈和“海馬斯”多管火箭炮,以增加陸軍的遠程打擊能力。有媒體援引澳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的話報道稱,作為改革結果,澳陸軍將首先擁有最大射程達300公裡的導彈,並通過后續採購獲得射程超過500公裡的精確制導導彈。

海軍方面,報告提出將重點發展海軍艦艇作戰能力,加強航母戰斗群和核潛艇的建設力度。在美英澳三邊安全框架下,在澳東部設立新的海軍潛艇基地, 將於2027年完成西部的斯特靈海軍常規潛艇基地現代化升級,使之成為該國首座核潛艇基地。澳大利亞還擬向美國採購反艦導彈、戰斧導彈和“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以增強遠程火力打擊能力。

空軍方面,報告表示將加強空軍裝備建設,強化北方地區的軍事部署,增強澳大利亞從北部海岸發起遠程打擊的能力﹔擴建和改造北部的空軍基地網絡,將軍費開支重點轉向採購遠程導彈和軍用無人機等方面,並採購新型防空系統,提升戰斗機和無人機的作戰能力,使其成為澳大利亞國防力量中強有力的組成部分。

此外,報告提出要強化與南太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合作。特別是報告強調要加強“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旨在幫助澳大利亞獲得核動力潛艇,以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威懾力。

渲染他國威脅 發揮“支點”作用

長期以來,澳大利亞擁有一支“小而精”的國防力量,奉行“前沿防御”國防政策,積極推行以“提高軍事實力”為重點的質量建軍方針。但是,近年來澳大利亞愈加不滿足於維護本土安全,頻頻進行擴軍和裝備升級,給地區局勢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此次新版《國防戰略評估》報告的出台,將進一步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作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重要盟國,澳大利亞長期依附於美國,在美方炮制的“印太戰略”中,澳大利亞積極謀求發揮“支點”作用。近年來,澳積極配合美軍在印太地區的部署和行動,與美“印太戰略”對接,不斷強化和擴張澳軍的作戰能力,提升本國整體軍事水平,增強自身威懾能力。

為了給擴軍備戰找借口,澳大利亞甚至使出早已被美日等國玩得爛熟的伎倆,聲稱是為了應對所謂的“中國威脅”。然而,不管打著什麼幌子都掩飾不了澳大利亞此次防務改革的進攻性色彩。尤其是,澳大利亞不顧國際社會和地區國家的強烈反對,圖謀獲得核潛艇,這無疑將打破地區核平衡,使核擴散風險呈指數級上升,嚴重威脅地區和全球的核秩序。

總而言之,在當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多的國際安全形勢下,澳大利亞實施進攻色彩濃厚的防務改革,將給地區安全格局造成沖擊,影響本就脆弱的地區安全平衡,給地區乃至全球和平穩定帶來諸多隱患。(胡志勇)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