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醞釀調整前沿作戰平台
美海軍“游騎兵”號無人艦艇訪問澳大利亞港口。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海軍近期在前沿軍事部署和艦隊結構調整方面動作頻頻,凸顯其聚焦大國競爭、制勝潛在對手的戰略意圖。然而,受美國國內軍工生產能力滯后等因素影響,相關計劃的落實存在困難。
無人艦艇前沿部署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1月17日報道稱,美海軍“幽靈艦隊”下屬的4艘無人艦艇近日完成首次部署。它們分別是“海上獵人”號、“海鷹”號、“水手”號和“游騎兵”號,其中前兩艘源於美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一個項目,后兩艘來自美戰略能力辦公室的“霸主”計劃。這4艘無人艦艇於2023年8月7日離開加利福尼亞州前往太平洋海域,2024年1月15日返回。
美海軍無人水面艦艇第一分部負責人杰裡邁亞·戴利介紹說,4艘無人艦艇在5個月的部署期間共航行46651海裡,並訪問了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港口,每艘無人艦艇均自主航行至少50天。戴利稱,此次部署由美太平洋艦隊負責監管,目的是將無人艦艇置於前沿作戰環境中,測試其能否滿足美海軍現有的作戰概念、人員部署、日常維護等要求。
美國媒體指出,此次美海軍無人艦艇前沿部署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其指揮和控制方式。部署期間,這些無人艦艇除進出港口外,基本沒有搭載人員,而是由附近另一艘美海軍艦艇或位於美海軍休尼姆基地無人操作中心的工作人員遠程控制。戴利透露,美海軍嘗試了從岸上和附近艦艇控制無人艦艇的多種方式,包括利用單個控制台控制不同數量的無人艦艇、採取不同方式轉移控制權等,以驗証作戰概念的成熟度。
美海軍表示,此次部署暴露了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何將無人艦艇及其有效載荷整合到更大的傳感器和火力網絡中”。戴利表示,此次部署凸顯了整合的必要性,比如,當無人艦艇與美軍印太司令部的“聯合火力網”整合后,才能確保其收集的數據被海軍其他部隊和聯合部隊有效利用。據稱,美海軍正在研發的“一體化作戰系統”即將投入使用,它可以安裝在美海軍所有載人艦艇和大型無人艦艇上,從而實現“無縫數據共享”。
作戰平台結構調整
美海軍高層近日表示,為應對戰略環境的變化,未來將以作戰平台結構調整為重點,提升戰略威懾能力。
一是聚焦“關鍵1/3”。美海軍作戰部長莉薩·弗蘭凱蒂表示,美海軍將優先考慮提升海上作戰和獲勝所需的戰備狀態及能力,以及提供海軍作戰能力所需的后勤和海岸支持。美海軍艦隊司令部司令達裡爾·考德爾稱,美海軍現有約300艘艦艇,其中100艘因維修無法行動,100艘處於部署狀態,新的應對計劃主要集中在充分發揮其余100艘艦艇的戰斗力上。
二是提升重要平台產能。美海軍航母計劃執行辦公室主任賈斯汀·麥耶指出,近幾個月來,“卡爾·文森”號和“裡根”號航母在西太平洋區域行動,“福特”號和“艾森豪威爾”號航母在中東地區部署,凸顯了美軍對航母的需求有增無減。他透露,從福特級航母3號艦“企業”號和4號艦“多裡斯·米勒”號開始,美國已採用“雙份採購”模式,即一次規劃、建造兩艘,以減少工期延誤並提前准備所需物資。
三是強化前沿技術應用。美海軍高層多次表示,要將更多的前沿技術嵌入軍事行動。據稱,美軍近期啟動一項開發電子戰無人系統集群的計劃,其中提出,美海軍水面作戰研究中心將在7月名為“沉默蜂群”的演習中,利用集群化、小型、低成本的無人系統,演練分布式電磁攻擊、欺騙和數據傳輸等課目。
具體落實面臨阻礙
無論是前沿部署的變化,還是作戰平台的調整,美海軍種種舉動都是為配合美國單方面推行的大國競爭戰略,意圖提升全域“海上控制”能力。考德爾表示,美海軍正在制訂一項名為“全球海上響應”的計劃,以便在戰爭爆發時,美海軍能夠迅速切換至戰時狀態,增強對潛在對手的打擊能力。
然而,美海軍高層的計劃落實面臨阻礙。美海軍水面艦隊司令麥克萊恩指出,目前美海軍實際能出動的艦艇數量僅為50至60艘,主要原因是美國造船工業能力不足,導致大量艦艇無法按期維護,進而影響戰斗力發揮。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海軍問題專家克拉克表示,美海軍現有的巡洋艦、船塢登陸艦和掃雷艦正加速老化,瀕海戰斗艦的規模也從原計劃的35艘減至21艘。由於新艦建造投入多、老艦維護成本高,美海軍面臨的壓力隻會越來越大。(林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