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營觀察丨“網絡+教育”帶來的思考

2024年05月27日09:18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進得了“朋友圈”,才融得進“思想圈”

在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很多指導員業余時間都喜歡刷微信朋友圈。

休息時,某機務中隊王指導員第一件事就是依次打開微信、QQ、微博瀏覽官兵的“網絡動態”,有時周末還要和官兵一起在游戲中“絕地求生”。

“不僅要搞好課堂正面灌輸教育、組織日常群眾性文體活動,還要從網絡信息的點點滴滴中獲知官兵思想動態,找到做思想工作的點。”談及於此,王指導員想到那件“給他好好上一課”的事。

去年3月,細心的王指導員發現大學生士兵陳超的工作狀態突然一落千丈。面對干部骨干的關心,陳超的答復是“最近沒休息好”。

第二天,一名骨干無意間在陳超的微信朋友圈發現了端倪——“萬能的朋友圈,誰有辦法能幫忙消除征信影響?”

用網安全,一直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王指導員急忙找來陳超了解情況。

原來,陳超接到自稱某電商客服的電話,告訴他在校讀書期間辦理的校園貸沒有及時注銷,為了避免影響征信,必須抓緊匯款到指定賬戶驗資。此時,陳超還在為湊齊錢款而苦惱。

“幸虧發現及時,否則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這不僅體現出陳超本人反網詐意識的不足,也反映出我們日常教育的缺失。”在隊務會上,王指導員作出深刻反思:“現在帶兵人抓經常性思想工作,不能隻關注線下,更要盯住網上‘戰場’。”

一些戰士入網比入伍早、網齡比兵齡長,遇事不願向干部骨干傾訴,卻喜歡跟網友分享。這也讓不少基層一線帶兵人感慨:“過去我們‘吃飯看飯量、睡覺看睡相’就能發現問題苗頭,如今,還要加上‘打游戲時看狀態、朋友圈裡看評論’。”

“不少年輕官兵‘線下沉默寡言、線上發帖晒圈’,關注官兵網絡平台賬號動態,是做好經常性思想工作的必要手段。”不少連隊主官都贊同這樣的觀點。

一名指導員對此有自己的看法:“要讓‘朋友圈’成為保護官兵的‘保護傘’,不能讓‘朋友圈’成為盯著官兵的‘監視器’。隻有避免上綱上線、小題大做,才能讓官兵暢所欲言。”

“用好‘朋友圈’,秘訣在於‘做好朋友’。”工作中,這名指導員往往以朋友的身份了解官兵思想動態,同樣以朋友的身份做官兵的思想工作——下士蔣龍輝在微信朋友圈發出感慨“光環都是別人的”,這名指導員聯想到某任務官兵受到連隊集體表揚但沒有一一點到,便在連隊晚點名時肯定了蔣龍輝的工作表現,鼓勵他繼續刻苦訓練、爭得榮譽﹔中士邢政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一段歌詞:“孤單的人那麼多,快樂的沒有幾個……” 這名指導員了解到邢政在電話中與女朋友吵架了,便拉著他排解負面情緒,幫他出謀劃策……

“進得了‘朋友圈’,才融得進‘思想圈’。”對此,機務大隊王教導員有著應對“網住代”的“獨家秘籍”——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分析掌握官兵活思想。

年輕軍官小趙從不打游戲,也很少發微信朋友圈,但他在業余時間經常沉浸在手機上刷各種各樣的娛樂短視頻,也會為微信朋友圈裡“別人精彩的生活”點贊評論。

“教導員,我是獨生子,部隊離家非常遠,父母希望我復員回家。”一次聊天,小趙表明了退役的想法。

“小趙平時很少給家裡打電話,工資都用來自己消費了,他的退役理由是真的嗎?”帶著疑慮,綜合家庭聯系、日常表現等多方面信息,王教導員發現小趙是不滿足現有的物質生活,和朋友約好退伍“創業”。

心病還要心藥醫,思想上拋錨是通過網絡誘發的教育問題,但根子在人、在心。

王教導員將小趙推薦進旅榮譽室改陳布展專班,整理70多年前單位老前輩們在戰斗中取得“15︰0”輝煌戰績的珍貴歷史資料。

“沉浸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裡,我才明白軍人的價值所在。”小趙深受震撼,在中隊組織的“新時代奮斗觀”大討論上,他對自己過往的思想歷程進行了反思。回到業務工作中,小趙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利用休息時間設計制作了故障登記、任務模擬等多個工具軟件,提高了大隊整體保障管理水平和故障維修效率。

短視頻“短”的是觀看時間,卻延展了教育時長

網絡短視頻看似很短,其實很“長”。等下士周願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已經晚了。

那天,保障工作很辛苦。晚上休息時,周願計劃上網休閑一會兒,然后再給家裡打個電話,結束后還可以把自己負責的庫房登記整理一下。

網絡上娛樂視頻、搞笑段子內容豐富,讓周願忍不住一個接一個地刷。當熄燈哨響起時,周願才想起來忘了給家裡打電話,庫房登記也沒顧得上整理。他猛然發現,這一晚上除了刷視頻竟什麼也沒干。

同一天晚上,隔壁的閆澤棟也在刷短視頻。他躺在床上,陷入了沉思:駱駝祥子雖然很平凡,但是不甘平庸,每天勤勤懇懇地工作,對生活充滿信心。閆澤棟在網絡平台上關注了一些“名著快讀”的短視頻博主,利用休息的零散時間“視閱”了《駱駝祥子》這本書。一段時間以來,他已經粗略地“啃”完了十幾本名著。

短視頻不長,多了能在悄然間耗去一個晚上時間﹔短視頻不短,因為它能留足閆澤棟“讀”完一本名著的時間。

“短視頻在官兵中很流行,其作用有好有壞,作為教育者應該充分運用有利優勢,揚長避短發揮教育作用。”該旅宣傳科章科長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很快,該旅機關引導大家開展短視頻學習,並提出注重兩個問題:

學什麼?學理論、學精神、學知識,學有用之技、強打贏之能。

怎麼學?每一個黨支部都設立若干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監督、相互鼓勵、相互學習。

自從短視頻進入某分隊劉排長的生活后,改變在不經意間一點點顯現。

讀軍校時,劉排長就對黨史軍史很感興趣,畢業后單位工作節奏很快,很難抽出大塊時間靜下心來讀書,久而久之這一愛好也被擱置一旁。短視頻的興起,讓他再次找到了學習“窗口”。

作為學習小組組長,劉排長帶著小組成員嚴格遴選,將內容凝練精干、語言風趣幽默、解讀啟發思考的優質短視頻推薦給官兵,讓大家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學習。官兵們稱其為有益身心的知識“零食”——雖然取代不了“正餐”,但“解饞”,而且“有營養”。

網絡上的語言更貼近官兵,更易於被官兵接受。施教者通過官兵分享體會的過程,進入兵的思維、兵的視野,利於提高教育針對性。他們依托“品故事·話思想”群眾性自我教育,鼓勵普通官兵走上講台,分享短視頻學習體會,讓受教者轉變為施教者,通過施教的過程進一步深化受教效果。

在某連的課堂上,上等兵吳嘉倬運用一部預防詐騙短視頻,結合軍人身份特點和單位工作實際,給官兵們詳細介紹常見的電信詐騙套路和防騙方法。

在某連學習室內,官兵們面對屏幕聚精會神地觀看黨史動漫《血與火》。二級上士劉光平時利用業余時間搜集網絡短視頻資源,將黨史軍史以動畫視頻的方式傳授給大家,使年輕官兵更易接受,也能學得更多。

短視頻“短”的是觀看時間,卻延展了教育時長,給政治教育打開了新的一扇門。

“短在於精,短重於能。以歸正思想認識、拓寬知識層面、教授實用技能、弘揚正面能量為主的短視頻,應該大大方方地走上教育案頭。”章科長很清楚,如何讓官兵興趣與短視頻的結合點都落到激發強軍正能量上——順應中強引導、點滴中見細節、無聲中潤心田,在“零存整取”中實現經常性思想工作的提質增效。

歸正價值取向,“堵不如疏”才是“引流”的正確方式

“新時代的‘王海大隊’出圈了!”教育課堂上,列兵陳效宇登台為官兵講述該旅“王海大隊”練兵備戰的故事。前不久,媒體上集中宣傳推出該大隊先進事跡,讓這個英雄群體再次走進全國人民的視野。

空軍“王海大隊”編隊協同訓練。師勇進 攝

雖然此時已是“王海大隊”的鐵杆粉絲,剛下連隊時,陳效宇卻不太了解大隊的歷史。

那時,陳效宇是遠近聞名的“追星”一族,把關注的“流量”都給了網絡明星,個人訓練狀態始終不溫不火,還在連隊官兵中產生了負面影響。

指導員找到陳效宇一遍遍談心教育,陳效宇非但沒有改變,反而激發了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這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陳效宇振振有詞,讓指導員一度犯了愁。更犯愁的是,陳效宇的想法在年輕官兵中佔有不小市場。

“為什麼不能追身邊練兵備戰之星,追技術攻關創新之星,追矢志強軍勵志之星?”在該旅一次政治干部集訓上,旅領導提醒大家著力打造官兵身邊的“勝戰明星”,歸正價值取向,“堵不如疏”才是“引流”的正確方式。

“我們注重發揮‘王海大隊’這個群體的示范效應,引導官兵追身邊的‘明星’。”前不久,“王海大隊”首任政委徐樹年給官兵發來寄語視頻,某場站政治工作處領導利用這個機會組織了一次走心的“明星”面對面活動。

“看著已過百歲的徐老在屏幕中給我們講抗美援朝戰爭中‘王海大隊’的英雄故事,感覺‘明星’就在眼前。”那一刻,陳效宇被“圈粉”了。

無獨有偶。去年9月,抗美援朝老兵王道增回軍事博物館看望“老戰友”米格-15戰機時,該旅第一時間組織官兵前往陪同。當王老眼含熱淚說“請你代我向‘王海大隊’的英雄們致敬”,讓眾多官兵“破防”了,他和空戰英雄王海並肩戰斗的故事在官兵心中變得鮮活而生動。

他們一步步打造融媒體中心,為“追星計劃”提供后台支撐﹔圍繞部隊階段任務、基層官兵動態、戰斗精神激勵等方面選題策劃,充分挖掘官兵在文藝表演、視頻制作、演講口才等方面的興趣特長,自行制作《虎威蒼穹》《何以制勝》《致敬英雄》等10余部短視頻,受到官兵歡迎。

短視頻中,飛行員李德兵“我們拼到最后拼的就是一口氣”的鏗鏘回應,飛行員楊俊成“我們‘王海大隊’永遠沒有孬種”的錚錚誓言,成了官兵中廣為流傳的“金句”。大家紛紛用實際行動向他們學習,練兵備戰積極性更加高漲。

英雄傳人亦英雄,流量就應該留給身邊最亮的星。近年來,該旅注重通過身邊“勝戰明星”為榜樣做好經常性思想工作,感召官兵一心謀戰務戰、開拓創新,在大項演訓任務中當先鋒、打頭陣,在崗位練兵、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不少經驗做法在空軍推廣實施。今年1月,該旅被空軍表彰為“空天先鋒”。(黃昆侖 向黎鳴 丁文駿 汪玉珅)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