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營觀察丨“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藍軍”

2024年06月20日08:51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組織官兵訓練。賈科林 攝

把影響戰斗力提升的“刺”一一挑出來

“在這裡構建真實戰場”——這是張貼在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藍軍研修室”裡的一幅標語。

藍軍分隊組建時,研修室裡沒有這幅標語,是后來加上去的。因為那時,大家心裡還普遍有一個問號:“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藍軍?”

“藍軍”這兩個字並不陌生。在藍軍分隊成立之前,不少教練員和訓練尖子就在一些訓練中扮演過藍軍。

“作為戰場環境構設的一部分,首先服裝、道具要跟上”“硝煙味要濃,要熟練掌握對抗系統”“對抗區域一般不大”……剛成立時的研討會上,聽大家談著對藍軍的理解,該支隊領導開了口:“不要給自己設限,記住任務隻有一個,那就是從實戰需要出發,讓自己成為一根針,把影響部隊戰斗力提升的‘刺’一一挑出來。”

成為一根能挑“刺”的針,首先得自己過硬。怎樣做到這一點?藍軍分隊選擇讓隊員先給自己以前充當“磨刀石”時的表現“畫像”。隨著大家的回顧,藍軍以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擺上桌面。

“有時候,藍軍成了訓練的配角,沒有真正對抗起來。”該支隊作訓科馬參謀說,“這成了藍軍分隊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一些新觀點的提出,體現著藍軍分隊階段性努力的成果和觀念上的變化。“盡可能還原實戰中紅方可能遇到的‘最大麻煩’”“遞招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善用創新性思維,敢於把紅方逼入絕境”……

在此過程中,“在這裡構建真實戰場”被寫成標語張貼在“藍軍研修室”裡。

不久后,一場“高層建筑反劫持”紅藍對抗訓練,展示了藍軍分隊進行思考和探索的成果。

此次對抗訓練,紅方隊員被提示要按實彈射擊要求攜帶霰彈槍。這樣的安排讓紅方隊員有些吃驚:對抗場地這麼小,怎麼使用實彈?

對抗開始,紅方隊員立刻發現了不同——“暴恐分子”不僅頻繁移動,還借助掩體進行警戒,給紅方抵近偵察帶來不小麻煩。樓房大門關閉,從地面進入樓內並發起進攻不可行。

多種變量,讓紅方不得不調整行動計劃,改為索降破窗突入屋內。這時,紅方隊員才明白讓帶實彈的用意——破窗要用到霰彈槍。

紅方隊員索降突入屋內后,情況也與以往有所不同。藍方隊員依托室內設施與布局,與紅方展開近距離攻防。

“戰場、戰斗、戰況越來越貼近實戰。”馬參謀說,“這正是藍軍分隊努力的成果。”

新的對抗方式,引起支隊官兵熱議的同時,也讓大家開始期待:藍軍分隊下一次會帶來什麼?

把“對手視角”嵌入日常訓練和戰法研究

一次“協同狙擊”訓練開始前,狙擊手武雲龍沒有想到,會有藍軍分隊隊員一同參與這場日常訓練。

“這就是‘動態藍軍’的妙用。”該支隊一名領導說,“藍軍分隊隊員大多是各個專業的骨干,他們可以隨時變為‘藍軍’,構設場景,展開紅藍對抗。”

訓練即將開始。看著幾個藍方隊員,武雲龍感到了壓力:“哪個環節會出狀況?”

“他們對大家知根知底。”武雲龍和幾名紅方隊員碰了一下頭,認為重點還是盡量不讓藍方發現自己,同時嚴防對手在關鍵環節搞襲擾和破壞。

這些判斷,武雲龍覺得大體方向沒錯。但對抗開始后,他漸漸覺得有些不對頭:在預有准備的幾個環節上,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直到他到達觀察點位,才大吃一驚:一堵牆,把目標擋得嚴嚴實實。隻憑自己攜帶的武器裝備,無法探明敵情,更無法對牆后的目標進行射擊。

與處於其他點位的隊友溝通,武雲龍才知道其他人也因有牆阻擋無法構成有效射擊條件。

“這還怎麼打?”訓練結束,武雲龍一肚子委屈。

“目標為什麼要按你的想法來?”“有沒有事先進行偵察?”“有沒有梯次火力准備?”面對藍方隊員的一連串發問,紅方隊員才意識到,問題出在思維固化上!

“我們的作用,像放進魚盆的那條鯰魚。”帶領藍軍分隊的朱家紅說,“支隊賦予的任務,就是要不斷攪動和清除官兵腦海中的想當然。”

“藍軍其實提供了一種‘對手視角’。”該支隊領導思路清晰:“不僅要著眼於成規模組織對抗,更要著力於日常訓練,把‘對手視角’不斷嵌入練兵場,在不斷出新題、難題中,推動實戰思維、應變意識滲透到官兵血液之中。”

藍軍分隊隊員、無人機教練員楊桐對此深有體會。在紅藍對抗中,他發現紅方部分無人機飛手為追求信號傳輸的穩定性,不太注意戰斗編隊和有效避敵。於是,他協同狙擊手,將無人機飛手作為重點打擊目標,使紅方無人機飛手在一次次“敗走麥城”中增強了戰場生存意識。

“藍軍分隊隊員的靈活嵌入,讓越來越多的官兵開始重新思考實戰、認識‘敵人’。”該支隊領導說,“一次次‘出題’經歷,也讓藍軍分隊隊員開始在更高層次上思考問題,不斷改進訓法和戰法。”

那次“以牆為盾”的“出題”結束后,朱家紅帶領狙擊小組對如何“答題”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他們借助無人機進行偵察,掌握目標隱藏位置,隨后在“協同狙擊”中,嘗試使用反器材狙擊步槍來實施穿牆打擊,從而達成目的。

適時出一些難題才能提醒官兵“繼續加把勁”

“詭雷辨別不准”“排除爆炸物操作有誤”……

通過望遠鏡,藍軍分隊隊員、搜排爆專業教練員隋振軍密切觀察著紅方作業手排除爆炸物的動作,不時記下所發現的問題。

這是一場以實戰為背景的紅藍小隊對抗。隋振軍代表藍方設置的模擬排爆場,由於詭雷多、線路復雜、地雷埋設地點隱蔽,已經難住了多支紅方小隊的搜排爆作業手,有的作業手還因此“陣亡”。

看著多支小隊在同一個環節受阻,隋振軍心裡犯起了嘀咕:“出的題太難了嗎?”

這不是隋振軍第一次出這麼難的“題”。因為,按照支隊領導的想法,就是要適時出一些這樣的難題,提醒官兵“繼續加把勁”。

當然,隋振軍心裡也清楚,這種難,並非紅方作業手不懂如何排除爆炸物,而是因為“題量太大”。

“壓力本來就大,何況這麼多‘麻煩’一下子全堆在官兵眼前。”隋振軍以前也這樣想。但是,支隊領導的話提醒了他:“行動中,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萬一遇上,官兵們會怎麼樣?”

好在難題有難題的“解法”。一些時候,紅藍對抗因問題集中呈現而陷入僵局時,現地教學就開始了。這次,在模擬排爆場,隋振軍帶領搜排爆作業手骨干,結合地形地貌,演示了如何快速探測、判別、拆除隱藏在各處的壓發雷、集成電路爆炸物等,並組織大家進行強化訓練。

設難“考題”的同時,在支隊機關支持下,藍軍分隊也在設真“考題”方面下大功夫。

按支隊領導的評價,藍軍分隊隊員、手槍射擊教練員王超就在這方面“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王超在組織“對移動目標射擊”課目訓練時發現,普通移動靶的使用存在一定缺陷。這種靶標前進速度可調,但路徑相對固定,長期用它練習,會讓射手形成等靶到一定位置再射擊的慣性思維。這樣,官兵射擊的成績雖好但實戰意義不大。因為,到了實戰環境,暴恐分子無論是逃竄還是反扑,常處於快速變向運動中。

不久,在一次紅藍對抗訓練中,紅方隊員遇上了新“目標”——藍方操縱的活動靶。這種新靶標,把一個人形靶放置在一輛遙控車上,由人操作,就能實現快速移動和變向。

“‘考題’設難設真,對抗才有意義。”在這一思路下,藍軍分隊不斷變招:

——為提升官兵“識別射擊”能力,藍軍分隊制作了“交替出現靶具”,以呈現暴恐分子挾持人質時的行動環境。

——為強化官兵排爆能力,藍軍分隊將“爆炸物”裝入日常生活用品,讓作業手搜排爆時必須“先動一番腦筋”。

隨著紅藍對抗愈加深入,該支隊戰斗力也在螺旋式上升。

對抗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更多的是“綜合題”

在一次“公交車反劫持”對抗中,紅方隊員又一次遇到新情況——藍方操縱穿越機攜帶爆炸物徑直沖向紅方設卡點,炸開通路,然后駕駛“被劫持”的公交車沖出攔阻圈。

在此之前,藍方還對公交車進行了改裝,換上強度更高的玻璃,讓紅方以往的打擊手段不能充分施展。

“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藍軍分隊所出題目已有了不小變化,對抗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更多的是‘綜合題’。”該支隊一名領導說,“尤其是所出題目的背景設置,與當前經濟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越來越吻合,倒逼紅方直面新情況、新變化,不斷拿出新的整體解決方案。”

也是在這一次,紅方見招拆招,採用混編攻擊車隊、無人機遠程鎖定目標、狙擊手定點狙殺等手段,完成了“公交車反劫持”行動。訓練后,一套比較成熟的“公交車反劫持”戰法,開始在支隊范圍內推廣。

“‘磨刀石’的作用越來越大,由此可見一斑。”這名領導說,“這是藍軍分隊不斷開拓創新的結果。”

如何成為紅方合格的“磨刀石”?這是藍軍分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今,更多地向科技借力成為他們的新選擇。

新建成的射擊方艙,為開展紅藍對抗訓練提供了便利條件。作為藍軍分隊隊員,李海麗和戰友坐在電腦前輸入指令,就能在射擊方艙內的屏幕上顯示出任務環境,並以數字模擬藍軍的方式,與在方艙內進行訓練的紅方隊員展開交互式對抗。

近年來發生的變化,讓李海麗很感慨:“這個過程,讓我真切感受到什麼是實戰化練兵熱潮的奔涌。”

不久之后,該支隊將奔赴某陌生地域展開野外駐訓。在那裡,有密林,有河流,有不一樣的建筑物,新一輪的紅藍對抗訓練將全面展開。

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遠方的那一片陌生地域,等待著藍軍分隊用新的“考題”開啟新的探索。(李廣升 賈科林)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