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營觀察丨“金扳手創新工作室”的故事

2024年12月12日09:10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創新,似乎離基層很遠,實則也在基層之中。這是陸軍某旅修理二連孫連長,到連隊任職后的切身感受。

那年,孫連長剛到連隊任職時,發現技術骨干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技術難題,三級軍士長李飛是連隊最年長的兵,也是討論的“召集人”。大家相約在一個倉庫,定期對新課題展開攻關,思想火花的碰撞,讓一個個“金點子”爭相涌現。

初到基層,連隊活躍的創新氛圍讓孫連長驚喜。漸漸地,他萌生成立創新工作室的想法。一年后,孫連長把技術骨干召集到一起商議,從維修室中挑選一間作為創新工作室。

不久,“金扳手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

“基層是一座創新的‘富礦’,很多戰士都能成為閃耀的‘金子’。”望著挂在牆上的牌匾,孫連長信心滿滿。從老兵的維修日志到成立創新工作室,每個人都在這條創新之路上留下跋涉的足跡。

官兵進行技術交流。作者提供

別管能不能成功,哪怕隻有一點希望都要試試

走進“金扳手創新工作室”,迎面的展櫃中擺放著不少創新成果,其中一個泛黃的筆記本格外顯眼——這就是凝結著全連骨干智慧、記錄著“金扳手們”心血的維修日志。

李飛是日志最初的記錄者。

對於這本日志,他如數家珍:“這本日志傳承了7年,記錄了7年,是全連戰友的智慧集納、基層的‘技術寶典’。”

為何說它是一本“寶典”?新兵下連,這本日志是重要的“輔導書”。大到裝備類型、小到零部件結構,官兵在維修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題,大多能從日志中找到“解題思路”。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技術骨干眼中,這是一本“實用手冊”:每一項成果的種類項目、參與成員、應用情況等內容,都能在日志中找到。

翻開日志的某一頁,一行字引人注目:“項目名稱:某型修理方艙加改裝方案﹔發明人:李響。”這個故事還要從2017年講起。

該旅在改革大潮中組建,修理二連成員來自10多個單位,多數是原單位技術骨干,調整組建后如何形成合力、人盡其才,上下關注較多、基層思考也多。

組建不久,全旅野外駐訓,該連隨隊奔赴駐訓點。

“咱連裝備總出問題,請專家來把把脈吧!”當時,旅隊剛完成新裝備列裝,官兵在操作新裝備時常遇到拿不准的難題,便向該連求助……時任連長回憶,那段日子,連隊官兵經常去兄弟單位執行維修保障任務。

“新裝備出現小毛病,是否存在維修質效不高的問題呢?”時任連長內心有著擔憂。不久,他召集全連技術骨干召開碰頭會。

“問題不大,但故障率確實高”“前腳剛修好,后腳又出現問題”……骨干們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的認知基本一致:歸根結底,還是要提升技術能力。

時任連長在交流中了解到一個現象:在維修復雜部件時,各連隊都有“小訣竅”,普通戰士的“金點子”往往能發揮大作用。

“技術堵點怎麼破、難題怎麼解,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創新來解決?”時任連長讓李飛將大家的創新點子,補充到維修日志中。

“創新那麼難,靠我們這兩把刷子能行嗎?”接下來的創新實踐中,大家屢次受挫,有人感到信心不足。三級軍士長李響鼓勵大家:“別管能不能成功,哪怕隻有一點希望都要試試。”

深夜,李飛、李響等技術骨干帶著幾名戰士圍繞一個模型熱烈討論。時任連長悄悄推開門,又悄悄退出去,他知道,連隊的“創新發動機”已經運轉起來了。

這年冬天,李飛研發的“某型電台維修便捷支架”、李響研發的“某型修理方艙加改裝方案”通過上級檢驗。

完成巡檢任務,戰士們繼續討論交流故障維修過程。 張毛 攝

要完成從“0”到“1”的突破,不能靠單打獨斗

前不久,在前往某駐訓地的列車上,二級軍士長向平抓住點滴時間修改一份即將申報專利的項目書。向平笑著說:“這已經是工作室今年申報的第4個項目,一旦獲批,我們將組織多名技術骨干,對這一難題展開攻關。”

創新工作室成立初期,大家只是將“金點子”收集起來,骨干們也是各自分管不同的業務領域,很少組成“攻關團隊”對復雜難題展開攻關。

一次,帶頭攻關某新型裝備零件的向平,已經連續多日待在創新工作室。

下士李忠梁到創新工作室來傳達通知,碰巧看到向平正在研究模型。大學學習機械專業的他,認真看完圖紙后,當即提出一個研究思路,這讓向平茅塞頓開。最終,他們合力將這一難題攻克。

“要完成從‘0’到‘1’的突破,不能靠單打獨斗。”這次新型裝備零件的研發過程,讓孫連長意識到,創新是一個博採眾長、集智共享的過程,隻有讓更多人才和技術參與進來,成果才會不斷涌現。

李飛在某型檢修設備研發中遇到困難,帶領團隊在網上查找資料,得到一定啟發。

“何不借力地方科技資源?”項目呈報結束后,李飛在連隊支持下,千裡迢迢赴院校和科研院所學習,購置大批書籍和網課。大量的知識補充,讓他的思路開闊了很多,難題也在抽絲剝繭中解決。

他們還積極與地方院校建立聯系,組建編外“創新智囊團”,拓展官兵視野,提升工作室的創新能力。

“隨著創新人才的涌現、創新思維的拓展,課題研究進度不斷加快。”孫連長說。

如今,創新工作室已擁有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戰法創新、維修改造等成果11項,還有多項技術成果正在申請專利。越來越多的官兵加入創新工作室學習新技術、大膽搞創新,科研氛圍愈加濃厚。

打仗需求就是探索方向,要讓成果轉化為戰斗力

前不久,該旅組織長途機動訓練,一台運輸車突發故障,李響帶領機動保障組借助自主改進的“維修工具包”,很快完成受損零部件拆換。

“如今,創新工作室的多項成果成功應用於備戰實踐。”翻開維修日志,指著上面用紅藍筆進行的標注,孫連長向記者介紹,他們對每一項成果的效果、范圍、改進意見都詳細標注,每一次標注都是一次再學習、再回爐。

去年,“維修工具包”立項后,為推動迭代升級,孫連長曾向旅黨委爭取了一次配發各修理分隊試用的機會。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款工具包的“出場率”“使用率”並不高,有的分隊甚至未打開包裝。

創新成果緣何遭“冷落”?

孫連長走訪兄弟單位了解到,該工具包屬於“初代產品”,雖然拓展了部分技術功能,但一些零件的原有功能受到影響,導致這些工具沒有發揮優勢。

“創新工作室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成果應符合打仗需求,隻有經過戰場考驗、助力打贏,裝備才更具生命力,我們的研究才有意義。”對此,孫連長態度堅定:創新是戰斗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必須堅持下去!

“降低操作難度,確保在戰場環境下快速操作……”隨后,孫連長帶領“金扳手們”向新的創新目標發起沖鋒。

這一次,他們嘗試在使用過程中調整方案,收集官兵意見並同步改進﹔將研發過程放緩,與演訓任務保持一致﹔不再局限於“室內實驗”“裝備場實驗”,在演訓一線反復檢驗……

經過多輪改進,他們推出第二代“維修工具包”,簡單易操作,受到戰友點贊。

“打仗需求就是探索方向,要讓成果轉化為戰斗力。”孫連長說,創新工作室的目標是,從打仗需求出發,著眼官兵使用效果,讓創新成果推動戰斗力升級。

一次演訓中,某指揮所進行戰場轉移,因受“敵”復雜電磁襲擾,導致多台通信裝備出現“故障”。此時,通信裝備修理分隊遠在數十公裡外。

遠水難解近渴,怎麼辦?此時,通信分隊班長莫文康使用李飛研發的某型通信裝備維修器材檢修故障,幫助指揮所恢復通聯能力。

創新成果得到兄弟單位認可,李飛感到獲得感滿滿。來不及享受研發成果服務於戰斗力的喜悅,他第一時間趕到任務官兵身邊,收集使用感受和意見建議。

回顧創新工作室一路走來的經歷,看著一個個創新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孫連長感慨萬千。握著那本維修日志,面對下一步信息技術含量更高的研發項目,他感到一種本領恐慌。

創新無止境。隨著裝備更新換代和作戰樣式不斷迭代,還有更多難關等著“金扳手們”突圍——“金扳手創新工作室”將繼續沖鋒,迎接更多挑戰。(陸鈺棟 張子庚 童祖靜)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