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探哨丨守望“天眼”:我駐山巔衛空天
官兵奔赴戰位。楊立坤 攝
三九時節,一場冬雪飄飄洒洒,把群山染白了頭。夕陽余暉傾瀉在錯落參差的山巒間,遠遠望去,又像把“白頭”剪成了“毛寸”。
漫天晚霞似火。傍晚時分,記者來到北部戰區空軍某旅某雷達站。一路上,山高、路陡、石險,天空盤旋的雄鷹和成群的各種鳥類,更襯托出深山的寂靜與僻遠。
雷達站所在營區旁邊是一處斷崖。剛下車,凜冽的寒風迎面扑來,一股涼意浸遍全身。斷崖正下方,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鋪滿視野,幾隻野狍子正在雪野中覓食。
“我們的站訓就是4個字:烽火連天。一旦發現敵情,第一時間發出警報!”沿著249級台階拾級而上,站長耿光邊走邊向記者介紹。
營區門口,落著積雪的一塊巨石上,“北疆第一站”5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20世紀60年代,雷達站正式組建,從此擔負起守護祖國北疆安全的重任。盡管駐地海拔高、氣溫低,風雪肆虐、環境艱苦,但一代代官兵斗風雪、練戰備、保通聯,在斷崖上牢牢扎下了根。
耿光告訴記者,這幾年,在各級的關心幫助下,雷達站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但受環境和氣候影響,官兵依然面臨一些生活上的難題。尤其是冬天,水泵在嚴寒條件下容易發生故障。遇到供水中斷,站裡隻能請求駐地消防部門協助送水。
雖然條件艱苦,但官兵備戰打仗勁頭不減。不久前的一個雪夜,雷達電機突然出現故障,官兵迅速趕赴陣地搶修。戴著手套操作不便,雷達技師楊欣橋便摘掉手套赤手上陣。嚴寒條件下,設備變得冰冷刺骨,楊欣橋鉚在戰位上連續奮戰。等到雷達恢復正常,他的手指已被凍得像紅彤彤的“胡蘿卜”。
“身處邊防一線‘烽火台’,必須時刻樹牢敵情觀念。”說話間,急促的警鈴驟然響起,記者跟隨一號班戰勤人員一同奔向陣地。頃刻間,雷達飛旋,油機轟鳴。雷達方艙內,各席位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一條條空情信息迅速上報。
“我站是片區內配屬雷達裝備最多的站點,戰備等級轉進是常態。”耿光告訴記者,幾年前,該站由連級雷達站升級為中心雷達站,同時擔負對空警戒偵察和引導訓練飛行等任務。面對復雜的空情態勢,他們堅持從嚴治訓、實戰實訓,引導官兵在苦練精訓中提升本領。
“發現‘敵’機!”記者在某雷達方艙內看到,雷達戰勤班班長邵登星嫻熟操控、沉著應對,一邊研判一邊上報空情,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邵登星告訴記者,因雷達操縱班班長董濤休假,此次任務,自己是臨機接替上崗,得益於平時的多專業輪訓、多崗位錘煉,臨機接替也能應對自如。
該站一名領導介紹,站裡多型雷達擔負著繁重的戰訓任務。為更好地滿足戰訓需求,他們探索“一專多能、一人多崗”訓練模式,採取以老帶新、輪崗鍛煉等方式,確保每名戰勤班人員都能熟練掌握各型雷達的操作技能。
指揮室內,隨著“解除”指令下達,訓練圓滿結束。為確保部隊全時待戰、隨時能戰,他們堅持常態融入實戰背景設置想定,針對重難點課目組織專家授課、專業比武,扎實錘煉官兵過硬本領。
走進位於營區中央的宿舍樓,鍵盤敲擊聲、口令傳達聲不絕於耳。在該站,官兵主動利用課余時間加練是常態。每天吃過晚飯,官兵便早早沖進訓練機房“加油充電”。
樓道裡,一塊“一等功站”的獎牌引人注目。數年前,該站成功處置一起重大特情,被上級記集體一等功。但在官兵心裡,激勵他們的還有獎牌下方的一行大字:“榮譽代表過去,奮斗成就未來”。
“傳承‘烽火站’的功勛榮譽,就是要扎根戰位、苦練本領,全力守護祖國空天!”雷達操縱員段博儀告訴記者,專業訓練之初,他的成績多次墊底,一度缺乏自信。在班長骨干的鼓勵幫帶下,他加班加點專攻精練,探索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訓練成績穩步提升,掌握了多型雷達的操作技能。去年,段博儀成功處置一起異常空情,榮立三等功。
段博儀的成長,是官兵為有效履行使命苦練精訓的一個縮影。站裡使用的一套套雷達操作原理教材,早就被官兵翻得卷了邊﹔作戰研究室內,官兵探索總結的戰訓法手冊,一摞摞擺放得整整齊齊。就連營院生活區中央的“勵志園”裡,也處處可見官兵親手制作的“陣地就是戰場”“時刻枕戈待旦”等石刻作品,營造出濃郁的戰味、兵味……
採訪結束,車輛駛出營區,一道石頭壘就的城牆引起了記者注意。“當年,這裡曾是古戰場。”隨行干部告訴記者。
車行漸遠,回頭望去,城牆旁正是高高聳立的雷達天線。記者知道,“烽火台”內,忠誠的雷達兵們正瞪大眼睛,為捍衛祖國領空安全繃緊備戰之弦。(李建文 劉漢寶 王學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