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集團軍某旅探索飛行員雙崗任職路子——
拓展“跨界視野” 培塑“協同思維”
寒冬時節,大漠深處,第83集團軍某旅一場空地協同訓練拉開戰幕。
戰斗打響前,記者看到,剛從地面突擊步兵連隊結束任職回到飛行崗位的飛行員王留根,與步兵連隊官兵圍坐一起,探討如何設置機降點。討論中,王留根反復提醒,備用機降點一定要“位置設准、數量設夠”。
戰斗打響后,參訓官兵發現,幾個預定機降點都被“藍軍”圍守。最終,他們選擇了一處地勢險要的點位實施機降,打了“藍軍”一個措手不及。大家都說,王留根“很有先見之明”。
王留根告訴記者,他曾在同一片訓練場地執行類似任務,結果卻截然不同。當時,受惡劣天氣影響,預定機降點不滿足機降條件。王留根臨時變換機降位置,卻因不了解步兵分隊的戰術戰法,誤將兵力投送至“藍軍”包圍圈內。
兩次任務結果大相徑庭,雙崗任職“功不可沒”。該旅領導告訴記者,自旅隊組建以來,空地協同一直是個“老大難”。為此,他們探索走開飛行員到地面突擊步兵連隊任職的路子,培養了一批具備地面分隊任職經歷的飛行員,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在步兵連隊任職期間,飛行員除按訓練大綱要求參加飛行訓練外,還要針對地面專業制訂空地協同訓練計劃,統籌連隊戰術訓練等任務。
“空地協同並非地面力量與空中力量的簡單疊加,而是發揮各自所長,從而產生‘1+1>2’的聚合效應。讓飛行員到地面突擊步兵連隊任職,就是要幫助他們拓展‘跨界視野’、培塑‘協同思維’。”該旅領導告訴記者。
作為該旅第一批從空中到地面的“跨界探索者”,飛行員何磊和王留根剛到步兵連隊任職時,感到肩上擔子“沉甸甸”的。來到新的崗位,意味著從零開始,不僅飛行訓練時間減少,還要努力摸索空地協同訓練的方法路子。
去年9月,他們結束了兩年地面突擊步兵連的任職經歷,重返飛行員崗位。這段特殊經歷,培塑了他們宏觀開闊的作戰視野和胸懷大局的體系思維。何磊告訴記者:“過去參加訓練,心裡想的主要是‘怎麼飛’,如今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融’。”
剛從飛行員崗位轉到地面突擊步兵連隊任職的飛行員杜嘉慶,對此感觸頗深。前不久的一次空地協同訓練中,杜嘉慶所在連偵察小組到達任務地域后,習慣性地利用發煙罐引導直升機實施機降,但因風向判斷失誤,反而導致直升機被煙霧干擾,貽誤了戰機。
隨后的訓練中,火力引導不准、戰術配合不到位等問題讓杜嘉慶意識到,空中與地面的作戰樣式大不相同。談及感受,杜嘉慶感慨地說:“雙崗任職給了飛行員從地面看空中的全新視角,幾乎每天都在刷新自己的固有觀念。”
該旅領導介紹,隨著新的飛行員任職模式深入推廣,越來越多年輕飛行員主動要求到步兵連隊任職,培塑聯合思維、補齊能力短板。
伴著陣陣轟鳴聲,數架直升機平穩降落。走下機艙,飛行員們與步兵連隊官兵圍坐一起,復盤訓練過程,交流經驗體會。
返程途中,王留根告訴記者,隨著體系化對抗訓練不斷升級,旅隊飛行人才培養路徑不再局限於各分隊之間,而是伴隨飛行航跡不斷延伸,“下一步,我們將與友鄰多兵種部隊聯手協作,探索建立適應未來戰場需求的聯戰聯訓機制。”(徐君強、宋子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