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這個連的班長有啥不一樣

2025年02月04日08:4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第81集團軍“金湯橋連”在連隊榮譽室舉行新兵下連儀式。王鳴升攝

第81集團軍“金湯橋連”在連隊榮譽室舉行新兵下連儀式。王鳴升攝

“把任務交給我,就是一種信任”

在第81集團軍某旅採訪期間,聽記者說下一個要去的單位是“金湯橋連”,不少採訪對象都說了意思相近的話——“應該去”“收獲不會小”,而且給出了理由,如該連歷史厚重、作風扎實、能打硬仗等。有人還特意提到一點:“金湯橋連”的班長有些不一樣。

這個連的班長有啥不一樣?這一下子勾起了記者的好奇心。

五班班長鄧凡杰是記者在該連採訪的第一個對象。一見面,記者就看到了他右臉上一道傷疤。鄧凡杰說,這道傷疤是在駐訓時留下的。

那年,連隊臨時受命承擔上級組織的課目演示任務。該訓練課目是否值得全面推開,這次演示的成效就是一把尺子。

可當時連隊的情況是,一些訓練骨干達到服役年限馬上就要離隊,組訓力量不足。鄧凡杰肩上的擔子一下重了許多。時間要求很緊,他和戰友們早出晚歸,抓住一切時間進行訓練。

演示前一天的強化訓練中,為處置一個險情,他的右臉被劃傷,血立刻流了出來。鄧凡杰簡單處理了一下傷口,接著投入了訓練。

次日下午,鄧凡杰帶領戰車進入演示場地。道路崎嶇不平,戰車一路顛簸,需要應對的特情一個接一個。直到課目演示結束,鄧凡杰才發現,原已包扎好的傷口,二次破裂出血。他下車后,去衛生連重新進行了包扎,但從此臉上多了一道疤痕。

“把任務交給我,就是一種信任。”鄧凡杰告訴記者,“作為‘金湯橋連’的一員,要時刻保持全身心投入的訓練狀態!”

“我們連的班長很‘硬核’!”該連連長告訴記者,“副班長央果次仁的一次表現,加深了我這個印象。”

那時,集團軍組織的榮譽連隊比武就要開始。由於前期受領了另一項任務,央果次仁在強化訓練中受了點傷。比武在即,參考率是衡量標准之一,央果次仁堅決要求參加比武。

攜槍通過100米障礙項目結束后,連長發現,央果次仁的臉色不對。他一問才知道,比武過程中,央果次仁的胳膊脫臼了。沒有時間考慮,央果次仁忍著疼痛將胳膊復位,才繼續跑完障礙。

“對戰士來說,班長就是身邊的標杆和表率,而身教勝於言傳。”連長說,“在班長隊伍影響帶動下,其他戰士也漸漸熟悉了班長們常說的那句話——請把艱巨的任務交給我。”

那是在另一次演習中,全連剛結束白天的激烈“戰斗”,准備宿營休息。

這時,命令下達。為配合凌晨的行動,需要在新地點連夜構筑工事。

“時間緊、任務重、事關重大,什麼是艱巨任務,這就是!”一番簡要、有力的動員后,連隊官兵迅速投入新的“戰斗”。各班班長帶領戰士明確任務,一夜之間構筑起一道堅固的防御工事,在第二天成功遲滯“敵”方進攻長達1小時。

那場“戰斗”結束后,導調組也忍不住稱贊該連:“面對再難的任務也能完成,不愧是榮譽連隊!”

“把榮譽舉過頭頂,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

“新兵下連的第一天,我就被連隊的歷史和榮譽震撼了。”二班班長尹相興告訴記者,“我當時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來到有著這麼多榮譽與功勛的連隊。”

細細閱讀該連連史簡介,記者漸漸明白了尹相興為何當時會受到如此觸動。

“金湯橋連”得名於1949年的天津戰役。在攻打國民黨軍構筑的核心工事——金湯橋時,該連的前身第45軍135師404團3營7連遇到強大火力阻擊,官兵傷亡很大。緊急情況下,指導員馬佔海一聲令下,全連黨員一躍而起,頂著呼嘯的子彈向前沖鋒,最終攻克被國民黨軍吹噓為“固若金湯”的金湯橋。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金湯橋連”奉命堅守408.1高地,面對美軍飛機、大炮的瘋狂覆蓋打擊,鏖戰4天4夜,擊退敵人多輪進攻,在戰至僅剩6人的情況下仍確保408.1高地寸土未失。

“現在,新兵下連后的第一課,就是在入連儀式上傾聽連史,感悟先輩們敢打必勝的革命精神,接受專屬的個人戰斗編號。”尹相興介紹說,“很多新戰士第一次就會記住戰斗英雄、‘七一勛章’獲得者王佔山說過的這句話——‘我們眼裡,隻有勝利,沒有死亡’。”

“然而,從進入思想到成為戰士的養成,還需要一個過程。”在尹相興看來,該連貫徹全年的“將榮譽舉過頭頂”活動,就是一個有效舉措。無論是參加比武考核,還是參與演訓活動,該連都會叫響“將榮譽舉過頭頂”這個口號,培育官兵敢打必勝的信念和強烈的榮譽意識。

這一過程中,該連的班長隊伍立起了好樣子。在這些班長中,就有尹相興。

時隔多年,尹相興仍然記得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自己擎起“金湯橋連”連旗接受黨和人民檢閱的那種感覺:“那是一種夾雜著自豪、神聖、幸福的復雜感情。”

從被選入戰旗方隊的那一刻,他就下定決心,要扛著連旗走過天安門廣場。而要實現這個夢想,他必須通過與其他戰友比拼才能進入前列。

方隊中,每名戰友都是挑選出的尖子。一開始,尹相興的位次並不靠前。“訓練效果不好的人,隻能作為替補,看著連旗被表現更出色的戰友扛走!”這句話讓尹相興壓力倍增。

為了實現夢想,幾個月的訓練期間,尹相興一直在自我加壓。他的位次也一再前移。最后一次考核結束時,他已身在前列。

閱兵當天,當“金湯橋連”的連旗那麼真實地抵靠住他的肩膀,經過天安門城樓前時,他流淚了:“我覺得在那一刻,對先輩們的付出與選擇又多了一份理解。”

“把榮譽舉過頭頂,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這是七班班長廖博文在班會上說的一句話。

而在戰友的眼裡,廖博文正是那種“把榮譽舉過頭頂”的人。剛開始,廖博文是公認的訓練尖子。一次意外骨折,讓他無法再成為比武常客。為此,廖博文的情緒一度陷入低谷:“如果無法給連隊添彩,那就干脆轉身。”

在戰友們的幫助下,他從消極情緒中走了出來,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當優秀教練員。從那時起,他集中力量收集鑽研各類教案,苦練組訓講解技能,最終成為連隊的組訓骨干,被中部戰區陸軍評為金牌教練員。

“在這樣的環境裡,想慢點成長都不行”

起初聽說要派自己去“金湯橋連”當主官,劉指導員喜憂參半:喜的是這是一個榮譽連隊,起點高﹔憂的是他不知道,憑自己的能力素質能否勝任。

剛到該連那半年,他因為壓力大,夜裡常失眠。

慢慢地,他心裡踏實了許多。許多具體工作他還沒有想好怎麼安排,但班長們先想到了,“他們善籌劃、能力強,許多工作直接就能干。”

很快,他感覺到,這些班長在倒逼著他提高能力素質。

一次,上級賦予該連一項任務,要求一個月內高標准完成戰備訓練、學習教育、文化氛圍的總結示范。他加班加點拿出方案准備上報旅裡,在征求班長們意見建議時,“不客氣”的意見建議“扑面而來”:“沒體現出咱連訓練特點”“教育的新方法沒概括全”“應該再增加一些知兵愛兵元素”……

話雖直接,但確實在點子上。本打算鬆口氣的劉指導員,根據這些意見建議對方案進行了調整。那段時間,班長骨干也參與其中,和他一起完善方案。最終,總結示范工作高標准通過上級驗收。

相處久了,劉指導員漸漸明白,盡管立功受獎的班長骨干事跡會寫進榮譽室、挂上榮譽牆,但還有很多人的付出,不可能完全體現出來。

在這一點上,二級上士劉曉強讓劉指導員有了更多感動。

劉曉強入伍已經10年,是連裡的“老文書”了。在劉曉強看來,文書這活是平常人都能干的平常事,勤快細致點就行。但干過的人都知道,這工作費力又費時。而且,人的精力、時間有限。剛開始那幾年,他的軍事訓練成績很不錯,但時間一長,就沒那麼突出了。班裡已有兩名戰友榮立三等功。其他人都為劉曉強著急,他自己卻說:“他倆訓練成績比我好,該立。”

那年,一位戰友的家屬來隊探親。戰友介紹劉曉強時,這名家屬開玩笑道:“文書文書,是不是文弱書生?”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劉曉強心裡有了警醒:可不能當“文弱書生”,再怎麼說,咱也是“金湯橋連”的兵。

從那時起,劉曉強開始發力猛追,加班加點訓練,連續幾年軍事訓練成績都是優秀。2024年,他又是優秀。連裡為他請功,一梳理,才發現他這幾年竟然做了那麼多工作:收發文件、登記統計信息、更新連隊電子視窗內容、建制連比武期間幫帶新兵、外訓期間營造文化氛圍……

表彰大會那天,新聞骨干問他為什麼選擇一直干文書?他的回答很簡單:“連裡每個崗位都需要人去干,干出成績。”

“在這樣的環境裡,想慢點成長都不行。”榮立個人三等功、被旅裡評為優秀“四會”教練員的班長方貴這樣告訴記者。

如今,這句話已經成為該連官兵拼搏與進取的真實寫照。在該連,自由活動時間,宿舍裡很難見到人。人在哪裡?大多在兩個地方:健身房和圖書室。這一“動”一“靜”,反映了該連“全員加速”的進取姿態,也蘊含著該連多年先進的成功密碼。

2024年年終,幾名表現出色、成績突出的班長走上領獎台,台下戰士報以熱烈的掌聲。

面對這一場景,該連連長告訴記者,那一刻他突然想到了老前輩王佔山。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24歲的排長王佔山受領奪控高地的任務時高聲說道:“請把最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們,保証勝利完成任務!”

連長說:“這句話,突然就回蕩在我的腦海裡……”(張科進、付 語、劉維姣、李曉輝)

(責編:彭曉玲、李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