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共同守衛“雪山下的家”

——西藏山南軍分區某邊防連與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共建記事

2025年02月22日10:02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西藏軍區某邊防連官兵與玉麥鄉群眾重走桑杰曲巴巡邊路。吳奇峰 攝

海拔3600多米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冬季多半時間都被白雪覆蓋。在玉麥山谷,卻有著一片不隨季節流轉的色彩——坐落於此的西藏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家家戶戶房頂上都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由於地處偏遠、條件艱苦,這裡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有村民桑杰曲巴和他的兩個女兒卓嘎、央宗一戶人家,被稱為“三人鄉”。數十年來,桑杰曲巴一家人堅持抵邊放牧,守護國土。后來,西藏軍區某邊防連進駐玉麥,與藏族群眾共同守護家園、建設家園。如今,玉麥鄉人口已超過200人,五星紅旗飄揚在每一戶村民的屋頂、每一條巡邊的道路。

去年9月,西藏山南軍分區某邊防連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玉麥軍民為之歡欣。這不僅是對邊防連群眾工作的肯定,更是對玉麥軍民齊心協力、共守家園的褒獎。

元旦那天,玉麥的天氣難得的晴朗。某邊防連官兵整齊列隊,在玉麥鄉舉行升旗儀式。玉麥群眾身著節日盛裝,一同參加儀式。

“在玉麥,大家對五星紅旗有著特別的感情。”邊防連二級上士龔翠忠說。

“玉麥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下,隻有我們一家人。”如今已逾花甲的卓嘎憶起往昔,言語中充滿深情。

玉麥鄉與隆子縣城的直線距離,僅有40公裡左右。當年要前往縣城,得穿過沼澤密布的森林,翻過3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口,繞道近200公裡。那時每年冬季大雪封山前,桑杰曲巴都要到縣城備好過冬的糧食,用牦牛馱回鄉裡。一天,父親桑杰曲巴從山外歸來,帶回了紅黃兩色布料。卓嘎、央宗姐妹二人以為可以做新衣裳,滿心歡喜。可桑杰曲巴將紅布裁剪得規整方正,又從黃布上剪出五角星,一針一線縫出了一面旗幟。他告訴姐妹倆:“這是我們的國旗!”

“那是玉麥山谷升起的第一面國旗。這片土地上有了國家的象征,我們的守護才有意義。”卓嘎說,那時候父親有兩個心願,一是玉麥能通公路,二是部隊入駐。“父親常說,隻有人在,家才能守好,土地才能守住。有了公路,人就會多起來﹔有了部隊,才能守好家園。”

后來,西藏山南軍分區某邊防團的一支戍邊小分隊進駐玉麥。那天,卓嘎、央宗身著節日盛裝,手捧潔白的哈達,歡迎解放軍的到來。

近年來,不少鄰近鄉村民響應政府號召,搬遷到玉麥。曾經全鄉僅有一面國旗,如今每一戶村民家的屋頂都飄揚著國旗。“這些國旗都是邊防連官兵和我們一起挂的。”玉麥鄉黨委書記胡學民介紹,“部隊巡邏,護邊員主動擔任向導﹔發現情況,我們及時向官兵反映。在玉麥鄉,‘人人是衛士、戶戶是哨所,放牧是巡邊、生產是執勤’。”

如今,桑杰曲巴的兩個心願都已實現——

2001年,玉麥鄉第一條通往山外的公路通車﹔2019年,總裡程50公裡的曲玉柏油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完工,實現冬季保通。

這裡不僅人口日漸增加,還因擁有雲霧繚繞的山谷和壯美的邊境風光,成為不少游客的目的地。

邊防連官兵看到了旅游業的潛力,鼓勵新搬遷來的村民開辦家庭旅館。一時間,“餐飲+住宿”模式的家庭旅館在玉麥山谷興起。村民扎西羅布告訴記者,自從開起了家庭旅館,他每年增收2萬余元。

“過去群眾在這裡放牧守邊,生活很艱苦﹔現在我們來到這裡,要想辦法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邊防連指導員格桑次仁說。

玉麥鄉地處河谷,每年雨雪天氣約佔200天,是一片連青稞都不產的純牧區。為了方便群眾吃上新鮮蔬菜,邊防連官兵帶領村民建起4個10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大棚建成4個月,就產出了黃瓜、白菜等8個品種、上千公斤新鮮蔬菜,成了“黨建促產業發展軍警地共建示范點”,對外承包的租金還可以作為集體經濟資金分紅,增加了群眾收入。

這些年來,在地方政府和駐軍部隊的支持下,玉麥鄉有了派出所、衛生院、文化館,玉麥鄉小學也重新開學。邊防連為玉麥鄉小學修建國防教育長廊和軍事體驗場,還設立“小紅星助學基金”。2019年以來,邊防連官兵累計資助40余名學生。

如今的玉麥,學校書聲琅琅、衛生院設施齊全。家家戶戶都有電話和網絡,電波跨越雪海雲天,讓玉麥與山外的世界緊密相連。在邊防連官兵幫助下,不少村民開起了網店,雞血藤、竹器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遠銷全國各地。

這個西藏最南端的小山谷,孕育了喜馬拉雅山麓最振奮人心的巨變。2021年,玉麥鄉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邊防連新兵益西多吉聽說鄉裡組織“重走桑杰曲巴巡邊路”主題黨日活動,馬上找到指導員報名。

“我小時候就聽家裡的長輩講解放軍進藏部隊的故事,前幾年玉麥鄉卓嘎、央宗姐妹為國守邊的事跡傳遍全國,更堅定了我參軍的想法。”益西多吉說。

桑杰曲巴的巡邊路線,最長的有80公裡,最短的也有20公裡。在冬季,山路格外難行。18名新兵背著裝備和干糧,與玉麥鄉護邊員一起蹚冰河、攀絕壁,休息時在山洞裡避風,餓了就吃糌粑,親身體驗了前輩的艱辛。

“一路上,護邊員都在給我們介紹情況。這茫茫雪野裡的一草一木,對他們來說就像家裡那樣熟悉。”益西多吉說,“來到這裡,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把這裡作為家園來守護。”

共同開展這樣的主題黨日活動,是邊防連與玉麥鄉結對共建的重要內容。格桑次仁告訴記者,玉麥鄉黨支部與連隊黨支部創新結對共建模式,傳承玉麥鄉軍民愛國擁軍、民族團結傳統,通過共上一堂課、共巡邊境路、同唱一首歌、同吃一鍋飯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增進軍民團結。

“我們開展‘1班+1戶’結對認親活動,幫扶鄉裡家庭困難的村民。”格桑次仁說,這幾年,村民收入提高,可結下的親沒有斷。過年過節時,全班官兵還會到結對的村民家中一起吃“團圓飯”,拍“全家福”。村裡指定了兩位軍地聯絡員,如遇困難,可以隨時通過他們向部隊尋求幫助。

那年,藏族老人洛桑次仁轉山祈福時突發心臟病。邊防連聞訊,立即派出巡邏官兵用木棍和背包繩打成擔架,與時間賽跑50多個小時,將老人送到上級醫院。

2019年,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女兵次仁倉決因參與保障任務來到玉麥,被這裡深深吸引。2020年退役后,她來到玉麥,擔任玉麥鄉陳列館講解員。“我要把‘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故事講述給每一位游客,讓更多人了解這片土地上的堅守與深情,感受這份深沉而偉大的家國情懷。”次仁倉決說。(李小彬 張照杰 李國濤)

(責編:陳羽、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