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戰區陸軍保障部借力地方資源為基層單位辦實事解難題
近百家醫院為官兵提供就近服務

近日,東部戰區陸軍某旅開展野外訓練,一名連隊干部身體突然不適。因任務地點距體系醫院較遠,該旅領導綜合分析情況后,指派專人將其就近送往一家地方醫院。經過該醫院醫護人員及時診療,這名干部最終轉危為安。
“危急時刻,這名干部被快速送診並得到高效救治,與戰區陸軍保障部協調駐地相關部門建立的應急保障機制分不開。”該旅領導對筆者說,部隊駐地分布點多線長面廣,很多單位遠離城區,官兵野外駐訓或在外遂行任務期間突發疾病,前往體系醫院就診較為不便,尤其是出現急重症情況時,容易延誤救治時機。
為此,東部戰區陸軍保障部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多次與駐地相關部門對接溝通、協調具體事宜,建立起急重症急救應急響應機制和疾病防控按需通報機制,拓展了軍隊患者醫療救治體系,逐步建立起立體送診渠道,確保基層官兵突發急重症時能得到及時救治。
工作中,該戰區陸軍保障部多次派人到駐地相關單位走訪座談,圍繞任務官兵就近就便就醫、突發急重症救治等研究商議具體事宜,攜手近百家地方醫院開辟軍人急救“綠色通道”,並簽署《軍地醫療衛勤保障合作框架協議》。相關市(縣、區)以行政區劃為單位,指定專人擔任所在保障區域“應急救治和疾病防控聯絡員”,遇到突發情況時負責聯絡、對接、協調辦理相關事宜,確保軍地醫療衛勤保障合作渠道通暢、舉措落地落實。
根據協議內容,部隊外出遂行任務、參加駐訓或輪訓,在任務展開前一周即可與相應保障區域聯絡員取得聯系,提報保障需求等信息﹔對接具體醫療機構,預先掌握突發情況下傷病員后送機動路線,熟悉醫院院區環境,了解急救中心、創傷外科等重要科室位置布局,確保應急保障暢通高效。
一次,陸軍某旅開展長途機動訓練,一名戰士夜間被毒蟻咬傷,出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等症狀。按照事先對接商定的應急保障流程,該旅衛生部門第一時間就近聯系某縣醫院急診科。接到情況通報,該醫院迅速做好救治准備,待救護車將這名戰士送到后立即展開急救,整個過程高效順暢。
據了解,按照軍地簽訂的框架協議,部隊官兵到駐地醫院就醫,相關費用按照《軍人及軍隊相關人員醫療待遇保障暫行規定》等文件精神,由部隊衛生部門辦理費用結算等。目前,這一機制已為上百名官兵提供保障,有效提升了基層部隊醫療衛勤保障水平。
“每次完成應急保障任務后,我們還注重與地方醫院醫護人員開展研討交流,促進軍地醫療技術人才‘雙向培養’。”該戰區陸軍保障部一名領導說,他們結合應急保障案例,定期組織軍地醫護人員進行座談分析,分享經驗、交流體會,圍繞發現的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完善工作機制﹔依托優勢學科開展傳幫帶,先后遴選300多名營連衛生員、醫療骨干,到駐地醫療機構跟學跟訓,幫助基層單位提升自主保障能力。(李慕岩 孟凡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