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美“超級大黃蜂”推出新戰術配置

2025年02月25日09:10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美軍航母上的“超級大黃蜂”。

今年1月,美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發布年度戰備報告,正式確認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基於9枚空對空導彈配置的新作戰編號。這一戰術革新始於去年以來美海軍在紅海地區的作戰經驗,標志著美軍艦載航空兵應對新型空中威脅的戰術體系進入新階段。

應對無人機群威脅的“戰術配置”

美海軍對5枚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與4枚AIM-9X“響尾蛇”近距格斗導彈的組合配置確認新作戰編號,本質上是對“超級大黃蜂”武器挂載方案的戰術優化。通過啟用該機外挂翼下2號和10號挂點挂載AIM-9X導彈,此配置將使空對空導彈攜帶量從常規的6枚提升到9枚。這一調整的直接動因來自2023年末以來,也門胡塞武裝對美海軍航母艦隊持續實施的無人機群飽和攻擊戰術。在2024年4月的一次攔截作戰中,部署在美海軍“艾森豪威爾”號航母上的VFA-105戰斗攻擊機中隊,曾在單次任務中打光全部空對空彈藥。作戰中,紅外瞄准吊艙與中線副油箱搭配使用構成這一配置的技術支撐。其中,AN/ASQ-228先進前視紅外吊艙提供的被動探測能力,使得“超級大黃蜂”在電磁靜默狀態下仍可保持對低可觀測目標的追蹤能力﹔紅外/電視雙模傳感器與機載雷達保持數據交互,可將目標識別距離擴展至傳統雷達系統的120%。挂載副油箱的“超級大黃蜂”執行半徑740千米(400海裡)的艦隊防空任務,此時9枚導彈可支持對抗3至4個無人機群組的攔截需求。這一配置的戰術價值在2024年1月9日的紅海攔截作戰中得到驗証。當天,“艾森豪威爾”號航母的艦載機聯隊與護航艦艇協同攔截包括無人機、反艦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混合攻擊群,其中“超級大黃蜂”機組使用AIM-9X導彈擊落5架自殺式無人機。此次作戰促使美海軍武器系統司令部加速推進“超級大黃蜂”的外挂點適航認証,將原本需要18個月的測試周期壓縮至6個月內完成。

經濟適用的多任務作戰平台

作為美海軍現役艦載機中隊主力戰機,“超級大黃蜂”自1999年服役以來,通過持續升級保持戰術優勢。該型戰機的設計理念源於冷戰末期的多任務平台需求,旨在取代F-14戰斗機的同時,兼顧對空作戰與精確打擊能力。與F-14戰斗機相比,“超級大黃蜂”的機身增大20%,燃油量增加33%,使其在保留經典氣動布局的前提下作戰半徑達到800千米。另外,“超級大黃蜂”BlockⅢ型改進方案集中體現了該型戰機的升級潛力。例如,配備分布式瞄准處理器網絡與戰術目標網絡技術后,該型戰機可以擔任空戰節點的信息中繼角色,實時處理來自E-2D“先進鷹眼”預警機與水面艦艇的傳感器數據。2024年美軍VX-9測試中隊的“超級大黃蜂”展示了挂載4枚AIM-174B導彈與3枚AIM-120導彈的組合戰力,將該機的攔截邊界進一步向外延伸。

維持“超級大黃蜂”戰斗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在於其較好的運維經濟性。據介紹,“超級大黃蜂”的單機每日維護工時比F-14戰斗機減少60%,發動機更換僅需4人20分鐘即可完成。在“艾森豪威爾”號航母上部署期間,其艦載機聯隊在持續8個月的高強度部署中,維持著較高的任務出動率。

美艦載航空兵力量的“倚重”

目前,美海軍航母艦載機聯隊的裝備結構呈現鮮明的“高低搭配”特征,這種配置模式體現出美軍在應對復雜戰場環境時的作戰考量。其中,F-35C戰斗機承擔穿透性制空與隱蔽打擊任務,“超級大黃蜂”負責艦隊防空與高強度消耗戰任務。這一分工在去年紅海反無人機作戰中已得到驗証。F-35C戰斗機憑借先進的分布式孔徑雷達系統為艦隊提供全方位早期預警能力,“超級大黃蜂”依托充足的彈藥攜帶量執行持續性攔截任務,兩種戰機形成相輔相成的配合作戰模式。除了執行無人機攔截任務外,“超級大黃蜂”還具備多樣化任務能力。該機可以挂載AGM-88G反輻射導彈執行防空壓制任務,也可以攜帶總重達2177千克(4800磅)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實施縱深打擊。正是基於這種多任務能力,“超級大黃蜂”在福特級航母的艦載機配置方案中佔據55%的編制比例。即便在F-35C戰斗機全面列裝后,“超級大黃蜂”仍將保持40%以上的編制比例。

面對未來戰場中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威脅,美海軍已經為“超級大黃蜂”規劃了明確的技術升級路徑。目前正在測試階段的IRST21紅外搜索跟蹤吊艙預計將大幅提升該型戰機的作戰性能,使其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延伸至90千米。BlockⅢ改進型號的服役壽命已延長至1萬飛行小時,確保該型戰機可以持續服役至本世紀四十年代后期,實現向下一代艦載機的平穩過渡。

“超級大黃蜂”的持續現代化升級,體現了美海軍“漸進式”裝備發展模式。即通過對現有作戰平台進行深度改進和性能提升,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保持技術優勢。隨著無人機攔截等針對性戰術配置方案出台,“超級大黃蜂”將實現從傳統多任務戰機向應對新型不對稱威脅的專門化作戰平台轉型,凸顯出該型戰機在美海軍艦載航空兵力量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而通過持續優化現有平台的作戰能力,美海軍不僅確保當前的戰術優勢,還為未來高端作戰平台的研發爭取了緩沖期。(孫熹安)

(責編:陳羽、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