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榮成市南港頭村在祠堂設烈士譜——
四十三個英名刻進村史 三十余載燭火映照忠魂

楊柳依依道春意,又是一年清明時。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南港頭村的祠堂內,84歲義務守祠人、村民周大友站在烈士譜旁,43個烈士名字在他沙啞的講述中鮮活起來。
“周厚剛,1924年出生,1946年入伍,曾任第20軍59師176團5連連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率領全連堅守8晝夜,擊退敵人40多次進攻,犧牲后被追記特等功、追授為‘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
南港頭村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歷史底蘊。從抗日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一批批村民積極參軍入伍,43名南港頭村好兒郎獻出了寶貴生命。
“保家衛國犧牲的人,什麼時候也不能忘!”南港頭村黨支部副書記周世超介紹,1988年12月,村裡決定重建周氏祠堂,重修族譜過程中,村民們一致認為:和平安穩的日子,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作為后人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
於是,重新規劃祠堂時,村民專門制作一面烈士譜,懸挂在祠堂右側,將南港頭村43位犧牲烈士的名字、入伍時間、犧牲地點等信息一一寫明,還請專人書寫“英靈流芳千古 忠魂與世長存”挽聯,懸挂在烈士譜兩側。每逢春節、清明節等節日,南港頭村都會在祠堂舉行祭祖活動並祭拜烈士,紀念這些英勇犧牲的周氏子孫。
翻看周氏家譜,感慨家風的延續﹔瞻仰烈士譜,感懷犧牲之壯烈——周大仁,1942年在抗日戰爭中犧牲,年僅18歲﹔周之岱,1947年在解放萊陽戰斗中犧牲,年僅19歲﹔周厚剛,1951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年僅29歲……烈士譜上的這些烈士,犧牲時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叔叔沒有留下后代,不知道他的遺骸安葬在哪裡,逢年過節,我們就到這裡給他上炷香。”周厚剛烈士的侄子周建強說。
當祠堂的燈火照亮43位烈士生平,那些模糊的家族記憶終於有了具象的載體。自村裡將烈士譜挂進祠堂后,每逢清明,周家全家老小都會在此開展特殊的“家祭”,提醒后代子孫不忘家族烈士事跡,把英烈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豆面捏的生肖燈在供桌上投下搖曳光影,周大友輕撫著烈士譜上細密的裂紋,告訴筆者,自懸挂烈士譜以來,他義務守祠至今已30余載,每次村民帶領子孫后代來祭拜英烈,他都會站在烈士譜前為大家講講烈士們的故事。
“這些故事一直是村民口口相傳,以前沒有文字記錄。”周大友說,祖輩講給父輩聽,父輩講給孫輩聽,如今南港頭村的村民,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講幾個烈士故事。這些零散的口述史被一代代傳頌,經過歲月沉澱,編織成村庄的精神經緯。
紅色基因在代際傳遞中愈發鮮亮。祠堂內,總有稚嫩童聲復述著周大友口中的故事﹔祠堂外,南港頭村70余個年輕背影循著烈士精神的指引走進軍營,用拼搏收獲30余枚軍功章。
燭淚順著銅燈台蜿蜒而下,映照著烈士譜上不褪色的名字。84歲的守祠人身子挺直,如同他守護的43座精神豐碑——
在這裡,歷史從未塵封,英雄永遠年輕。(管水鎖、陳曉君)
來源:中國國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