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西部戰區空軍某部建立“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

戰友,把我的經驗留給你

2025年04月09日08:4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3月下旬,西部戰區空軍某部組織一場機務兵實操技能培訓,該部資深高級工程師退役前錄制的微課視頻《發動機油路故障的20個盲點》,成為官兵學習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的生動教材。

“這部授課視頻我看了很多遍。裡面深入淺出的講解、嚴謹細致的示范,讓我獲益匪淺。”中士寅永斌告訴記者,通過觀看這部教學視頻,他掌握了很多技術要領,在實際工作中信心大增。

該部領導介紹,機務專業對技術和經驗都有很高要求,技術不精、經驗不足都會對機務工作的質量造成負面影響,威脅飛行安全。傳統的“師傅帶徒弟”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依靠面對面講、手把手教。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一名成熟專業技師需要很長時間,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尤其是趕上骨干調整離任、退役離隊,經驗技術難以保留的問題更加凸顯。”該部作訓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何讓專業骨干的“看家本領”得到更好傳承?

去年,該部機械師何俊軍退役離隊前,將自己積累10多年的機務工作筆記上交組織,希望用自己的經驗幫助新同志更快掌握新技能、適應新崗位。“能不能給專業骨干的經驗找個‘家’,幫助年輕官兵縮短能力生成周期?”何俊軍上交的機務工作筆記,引起該部領導的思考。

經過研究討論,該部決定建立“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鼓勵專業骨干系統梳理總結自身經驗和技術成果,以視頻、圖片、筆記等方式納入其中保存,作為開展機務專業培訓的重要教學資源。

“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建立后,不少專業骨干紛紛將自己平時積累的“維修日記”“手繪圖紙”“錦囊妙計”整理提交。機務老兵在遵守保密規定的前提下,還錄制了微課教學系列視頻,內容涵蓋原理解析、操作示范、要點提示等,將自身經驗轉化為可復制、可迭代的“數字財富”。

該部機務部門一名領導介紹,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已成為他們開展技術培訓的一個重要平台和載體。一年來,他們針對部隊保障任務重、官兵集中學習難的實際情況,在組織全員集體學、骨干專題學、新手重點學的基礎上,鼓勵機務官兵利用任務間隙、訓練講評等時機靈活學習,顯著提升了學習效率。

各類學習資料存入“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后,使用起來是否方便?記者探訪發現,他們區分內容類別、適用場景、難易程度等,為各類資料分門別類添加了“適用機型”“操作風險”等數字標簽,還會根據官兵反饋意見不斷調整完善檢索關鍵詞,方便大伙查找、調取。

“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負責人告訴記者,為確保所存資料的權威性、時效性,他們會定期進行維護,清除過時內容、補充新鮮資料。

“‘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把各類零散經驗匯聚到一起,為我們學習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提供了一座‘寶庫’。”該部機械專業骨干曾廣說。

該部一級上士李建華告訴記者,“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不僅是一座信息“寶庫”,更是一個技能“孵化器”。

此前,李建華結合多年機務工作經驗,優化改進了某部件的拆裝流程,大幅縮短了所需工時,這一成果在實戰化演練中得到驗証。經專家評審通過后,李建華及時將新流程拍攝成講解視頻納入“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很多技術骨干觀看學習后,成功掌握了這套技能。

“每當有人完成重要技術革新,我們都會組織專家進行充分論証,確認技術革新的可靠性后,才會將其整理存入。”該部機務中隊馬中隊長介紹,“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運行一年來,他們排除飛機故障的平均耗時顯著減少。

“‘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不僅讓專業骨干的過硬技術完整保留,也讓愛崗敬業、嚴謹細致的過硬作風得以傳承。”馬中隊長告訴記者,不少老兵退役離隊前都會拍攝教學視頻,希望把好經驗、好做法留下。

高級工程師高大鵬退休前,加班加點拍攝了大量教學視頻。看到高大鵬忙前忙后的身影,年輕機械師陳星宇感動地說:“他把機務精神和經驗一起留給了新戰友。”

飛行任務結束,四級軍士長牟井剛站在一架飛機旁,手把手向新兵傳授檢查發動機的方法技巧。這一教學過程,被“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運維官兵用攝像機完整記錄下來。“機務兵的使命就是‘一手托舉戰鷹,一手傳遞薪火’。有了‘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這薪火就存進了‘保險箱’。”牟井剛深有感觸地說。

該部領導介紹,下一步,他們將梳理總結“機務老兵技能寄存站”運行以來的成功經驗,將這一做法向戰斗力建設的其他領域拓展延伸,更好地助力新人加快成長、助推部隊加速轉型。(黃特、鄧棟之)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