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軍區石家庄第七離職干部休養所93歲老干部張廣壽40余載捐資助學——
“讓孩子們多讀書,更要讀好書”

春光無限好,正是讀書時。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小安舍學校校園內,扑面而來的不僅有花香,還有濃濃的書香。
第30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石家庄第七離職干部休養所93歲老干部張廣壽又一次走進小安舍學校,為該校“紅書角”捐贈新書,同老師、學生們分享一年來的讀書感悟。
張廣壽,1932年出生於四川省開縣(現重慶市開州區),1950年入伍,曾先后擔任文藝宣傳隊員、戰地小報編輯、文化教員等。轉業回地方后,她兢兢業業工作,多次獲評“優秀共產黨員”。
望著朝氣蓬勃的孩子們,張廣壽欣慰地說:“現在條件好了,我們那時讀書可是很曲折喲……”老人年逾九旬仍精神矍鑠,娓娓講述將師生們的思緒帶回那段崢嶸歲月——
20世紀40年代,戰火紛飛,時局動蕩。因家境貧困,兄弟姐妹尚且年幼,張廣壽不得不從學校輟學,做工貼補家用。
“那時候,我真的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是他們讓我相信讀書是能改變命運的!”張廣壽告訴筆者,當時,她的老師不僅資助她繼續上學,還經常輔導她因輟學落下的課程。在老師的幫助下,張廣壽順利完成學業。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張廣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1951年,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作戰。
當時,許多戰士文化水平不高,時任文藝宣傳隊員的張廣壽又當文化教員,與戰友們背上紙殼充當黑板,在戰斗間隙走進坑道,教戰士們文化知識。“那時,戰士們寫完家書后,常會讓我幫忙修改。”感受著戰友們字裡行間的熾熱真情,她心裡有滿滿的收獲感、成就感。
回國后,張廣壽在工程兵訓練基地擔任文化教員。為提高教學效果,她如飢似渴學習新知識,對教案精益求精,經常加班加點修改。1955年,張廣壽面臨轉業,她堅定選擇投身教育行業,到北京地質大學等單位從事教學工作。
正因為小時候“淋過雨”,更想替別人“撐把傘”。那段時間,張廣壽多次應邀赴山區貧困小學授課。一次,她在河北省平山縣貧困小學授課后,該校老師懇請她將文字講稿留下。詢問得知,該校老師教學經驗不足,又缺乏優秀輔導資料,每當接觸到優秀教案,總是希望能留下,為以后教學作參考。“我也曾渴望能讀書、讀好書,當年是我的老師幫助了我,現在我有條件了,也要幫助他們圓讀書夢。”張廣壽暗下決心。
1983年從學校退居二線后,張廣壽一直竭盡所能助學幫困,她隨身攜帶的文件袋裡,有許多捐贈憑証和感謝信,“為河北省貧困兒童捐贈新絨衣30套”“捐贈3000元支援汶川地震中受損學校”……僅通過希望工程捐贈的錢款就近20萬元。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書籍是知識的載體,讓孩子們多讀書,更要讀好書。”2022年,張廣壽又從積蓄中拿出10萬元向石家庄市10所中小學捐贈紅色書籍,捐贈的書籍涉及黨史軍史、革命故事、人物傳記等,並打造了一批“紅書角”流動學習園地。
“‘紅書角’如同春雨一般浸潤著孩子們心田。”小安舍學校校長張旭英介紹,近年來,該校將紅色教育融入教學計劃,每周安排兩節閱讀課,組織學生閱讀紅色書籍,分享讀書體會。學校還依托“紅書角”定期開展紅色班隊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播放紅色影片、講解紅色經典等。
活動當天,紅色書籍捐贈儀式過后,該校還向張廣壽送上師生們手繪畫像,並組織了讀后感分享互動活動。六年級一班學生張梓琦起立分享道:“張奶奶給我們准備的書籍,讓我認識了很多戰斗英雄,以后我也要參軍報國,像張奶奶一樣做個對社會、對祖國有用的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