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空中隱身作戰平台發展趨勢

2025年05月13日09:20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當前,關於隱身作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發揮隱身優勢,將己方力量隱蔽投送至對抗環境中,繼而先敵發動突襲,提高勝算概率。空中作戰平台相比地面、水面和水下打擊平台擁有明顯的作戰優勢,這也使得空中作戰平台的隱身能力變得更為重要,成為影響戰局走向的戰略能力。

近年來,隨著智能化、自主化技術的發展,有觀點認為未來空中隱身作戰平台的重點,不是基於絕對速度達成突襲,而是基於人工智能、集群戰術和小型化自主系統等融合運用取得制空優勢。這一變化不僅將重塑空戰樣式,還會深刻影響未來作戰形態。

隱身技術效能有限

空中隱身作戰平台並非真的隱身,而是通過降低平台的電磁、光學和聲學等可探測物理特征,使敵方雷達等防空探測系統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其蹤跡。因此,空中隱身作戰平台的隱身是一種綜合作用結果,其隱身設計主要包括兩方面。在信號特征方面,降低信源輻射,如雷達信號、紅外信號和聲學信號等,繼而降低攔截概率﹔在外部特征方面,優化機體結構和外形設計,弱化機身的可視化特征,繼而降低可觀測性。從多國現有空中平台看,隱身技術主要應用於五代機,如美軍F-22、F-35和俄羅斯蘇-57等戰斗機,以及部分空空導彈系統。

五代機隱身設計主要是針對雷達探測,通過降低雷達散射截面,減少電磁反向散射量,提升反探測能力。目前五代機上使用的主要隱身設計元素包括雷達吸波材料、排氣管布局、連續曲面設計和保形油箱等。同時,五代機的雷達和通信系統也是影響反探測效能的重要一環。例如,美軍F-35戰斗機裝備低攔截概率雷達和通信系統,能夠隱蔽實施作戰行動﹔俄軍蘇-57戰斗機採用多面體寶石型結構,並在不影響作戰性能的前提下,機身70%覆蓋了可吸收雷達波的透波復合材料。

隱身技術同樣應用於空空導彈的設計中。例如,美軍AGM-158系列聯合防區外空地導彈的外形設計中加入許多隱身元素,包括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使用吸波材料和涂層等,加上導彈射程的提升,使得載機能夠在保証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遠距離打擊目標。

從近年來在戰場上的表現來看,五代機並不能在戰場上“暢行無阻”。一方面由於大型作戰平台的固有缺陷,五代機難以實現“在對手雷達屏幕上完全消失”﹔另一方面,在面對先進雷達探測時,五代機仍需電子戰平台支援作戰。常見的做法是將五代機與電子戰飛機組合使用,壓制對手的雷達探測,提升己方的戰場生存能力。美軍F-35戰斗機深入對手領空后,需使用機載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壓制對手雷達系統。期間,F-35戰斗機反向散射信號遭對手雷達捕獲的概率仍然存在,需要電子戰飛機協助作戰。俄軍蘇-57戰斗機出於對飛機結構強度的考慮,未整機採用隱身涂層,導致該機的雷達散射截面增大,在突防作戰中需要電子戰平台壓制敵方雷達探測信號。

空戰亟待技術革新

現代空中隱身作戰學說曾提出兩種對敵突襲的方法。在近距離攻擊時,運用四代機等常規戰機,借助山丘等地形起伏隱蔽飛行,或在海平面上低空飛行,接近並打擊目標﹔在遠距離攻擊時,使用五代機從防區外對目標發動攻擊。后一種方法雖然符合現代空戰學說關於五代機的作戰設想,即從更高、更遠的位置實施防區外打擊行動,但在現實對抗環境中會將五代機暴露在對方高空雷達的探測下。究其原因,雖然五代機的設計中融入大量隱身技術,但無法避免大型空中平台的固有特征,加上五代機需要電子戰飛機提供支援,而后者作為龐大的輻射源,極易遭到對手的重點打擊。由此,有觀點認為在現代戰爭中五代機的隱身作戰能力面臨考驗。對此,美軍提出改變傳統有人機隱身作戰樣式,發展效能更高、規模更小的無人進攻作戰力量,維持相當的空中作戰能力。同時,需要發展人工智能、小型化空中平台和集群戰術。

空中平台小型化后,可進一步降低其雷達散射截面,確保作戰隱蔽性。集群戰術可運用成本更低的導彈或無人機,攻擊更具戰略價值的目標,如大中型驅逐艦、航母和防空反導陣地等。同時,集群戰術還能夠對目標形成飽和攻擊,消耗敵方防空火力,有效掩護己方有人機行動。在人工智能、集群作戰和平台小型化的影響下,美軍還提出防區內多域戰概念。即以多型無人機組成進攻性力量,從對手防區內出動,展開協同作戰,目的是通過加大對手的空中識別難度,降低其反制行動的效能。其間,有人/無人平台配合行動,可避免高價值目標過早暴露,加上突襲主要依賴無人機組成的進攻性力量,這些都有助於空中隱身作戰發展。

實戰效能有待觀察

近年來的大量軍事實踐表明,進攻行動的成效仍有賴於突擊行動的突然性、隱蔽性和持續性,特別是爭奪空中優勢的制空作戰,因此運用空中隱身作戰平台實施突襲,仍是各國普遍認可的有效手段。與此同時,隨著無人機在地區沖突中的大量應用,各國也在重新思考和設計未來隱身作戰。目前,在部分局部地區沖突中,已經出現五代機與無人機協同作戰樣式,雖然發展緩慢,但這一趨勢值得關注。

從實際情況看,基於人工智能、集群戰術和小型化自主系統組建空中突擊力量,特別是有/無人機協同實施作戰,仍處於摸索階段,其實際作戰效能有待觀察。按照軍事研究領域關於熱點地區沖突的設想,在特定地域環境、面對復雜電磁環境,為達成有/無人集群大范圍制空作戰與火力打擊,需要新的作戰概念和技術突破做為支撐,並進行充分驗証。特別是隨著無人機種類和數量的增加,將其整合到統一的指揮控制網絡中並非易事。而要想真正形成實戰能力,在通信鏈路、數據處理、分布式控制等技術領域仍面臨不少難題。(成高帥 朱健楠 趙雲)

(責編:任佳暉、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