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女子民兵連”用實際行動傳承沙家浜精神——
“蘆蕩火種”生生不息

5月19日,“沙家浜女子民兵連”在蘆葦蕩中進行射擊訓練。張繼春攝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當京劇《沙家浜》的經典唱段再次響起,那段歷久彌新的軍民魚水情,又從歲月深處款款走來。
“1937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學習的朱凡,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由於表現突出,1939年秋被組織派到橫涇地區(現沙家浜),發動群眾與日偽軍展開‘反清鄉’斗爭,守護剛剛建立起來的沙家浜革命根據地。她化身‘春來茶館’老板娘,為新四軍傳遞情報,輸送藥品……”5月19日,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女子民兵連”指導員杭舟,組織新入隊女民兵來到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聽講解員講述“阿慶嫂”原型朱凡智斗日偽軍的傳奇故事,重溫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汲取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智慧和力量。
“走進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聆聽‘蘆蕩火種’的故事、在紀念碑前組織入隊宣誓,是‘沙家浜女子民兵連’每批新隊員入隊的‘必修課’。”常熟市人武部領導介紹,2009年5月,他們從全市退役女兵和當地女青年中遴選人員組建了“沙家浜女子民兵連”。建連伊始,該民兵連預建黨支部就通過組織參觀革命舊址、聆聽新四軍老戰士口述歷史等系列教育活動,引導全體人員賡續紅色血脈,用實際行動傳承沙家浜精神,履行好肩負的使命職責。
“蘇常太三角地區,湖泊星羅棋布,河道縱橫交錯。日偽軍的據點像梅花樁般,佔據各個交通要道。也就在朱凡赴任的那年冬天,江南抗日義勇軍奉命西撤,劉飛、夏光等36名傷病員留在沙家浜養傷。朱凡帶領群眾,用漁船作‘救護車’,以蘆葦為‘偽裝網’,掩護傷病員養好了傷病,保存了‘蘆蕩火種’,並協助這些傷病員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建立起鞏固的抗日根據地。這份軍民生死情誼,是沙家浜精神最生動的體現。”聽了講解員的講解,入隊民兵朱曉婷感慨地說:“新時代,我們要弘揚傳承這種精神,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沖在最前面。”
對英雄血脈的傳承,對歷史榮譽的捍衛,是“沙家浜女子民兵連”16年來精武強能、服務人民的動力源泉。為提升應急保障能力,該民兵連立足江南水鄉特點,創新組訓模式,開展“水陸兩棲”訓練。在搞好基礎技能訓練的同時,重點開展醫療救護、應急通信、后勤保障和新域新質課目訓練。
筆者在該民兵連水上機動訓練現場看到,在蘆葦密布的水道中,女民兵們駕駛沖鋒舟,展開水上偵察、滲透、救援等課目訓練。無人機操控手周艷虹緊盯顯示屏,操控無人機對目標區域實施抵近偵察,將現場態勢實時傳輸給指揮中心﹔衛生員許秋怡在搖晃的沖鋒舟上完成對“傷員”的止血包扎……該民兵連第四任連長吳瓊說:“武藝練不精,愧當沙家浜民兵連的兵。我們要不負榮光,在國防后備力量建設中貢獻力量。”
據介紹,近年來,在上級組織的軍事比武中,該女子民兵連多次斬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多個單項成績名列前茅。
平時礪硬功,急時拉得出。2024年夏天,常熟遭遇特大暴雨,部分地區發生嚴重內澇。“沙家浜女子民兵連”聞令而動,迅速集結,第一時間奔赴抗洪搶險一線。傾盆大雨中,女民兵們扛沙袋、筑堤壩、轉移群眾,有的腳被水中雜物劃破,鮮血直流,簡單包扎后又繼續投入戰斗﹔有的連續奮戰十幾個小時,累得癱倒在地,稍作休息又爬起來繼續戰斗。經過3天3夜的艱苦奮戰,成功轉移群眾500余人。
“當年朱凡帶領地下黨和群眾為新四軍傷病員送飯送藥,今天我們也要為百姓排憂解難。”這是該女子民兵連始終堅守的信條。在沙家浜鎮,她們是百姓心中的“貼心人”。扶危濟困、傳播紅色文化,她們走在前。該民兵連與當地敬老院、困難家庭建立長期幫扶關系,定期上門走訪慰問,讓溫暖與關懷在小鎮的每個角落傳遞。她們把京劇《沙家浜》“智斗”唱段改編成國防教育RAP,用全息投影技術重現“春來茶館”情報站場景,讓沙家浜的故事傳遍五湖四海﹔開發“蘆蕩火種”AR體驗項目,吸引超10萬青少年參與,將沙家浜精神根植青少年心田……
“蘆蕩火種”生生不息。“沙家浜女子民兵連”練兵備戰當尖兵,精神文明作表率,為民服務當先鋒,先后被上級表彰為“軍事訓練先進單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三八紅旗集體”和“擁政愛民先進單位”。
前輩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沙家浜女子民兵連”將以沙家浜精神為指引,不斷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書寫嶄新篇章。(於錄、張波、陸建雙)
來源:中國國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