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集團軍某旅優化保障模式提升駐訓質效——
跨域轉場,戰機飛臨即開訓


夏日清晨,某駐訓場,發動機的轟鳴打破了四周的寂靜,第78集團軍某旅多架直升機接續升空,一場實戰化訓練拉開帷幕。與以往不同,此次參訓的飛行員和戰機抵達駐訓機場后,馬不停蹄投入訓練。
“跨域轉場剛完成,訓練就同步展開,這是我們此次野外駐訓的一大特點。”目送一架架戰鷹飛向遠方,該旅作訓科劉科長感慨地說,得益於旅隊探索形成的模塊化保障機制,他們今年駐訓的組織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
往年野外駐訓,由於理念保守、協調不暢、能力欠缺等因素,該旅派出的地面保障分隊難以獨立開設野戰臨時機場,參訓戰機只能依托駐訓點附近的空軍或陸航單位機場進行保障。一座機場,兩家甚至多家單位共用,這種“借場施訓”的保障模式,經常導致不同單位的飛行計劃發生沖突,影響訓練質效。
為解決這一難題,該旅決定結合駐訓任務特點,探索提升保障效能的方法。他們全面分析整理近5年來執行不同飛行任務所需油料、彈藥等方面的數據,精確量化戰機保障需求。接著,他們積極與有關單位溝通協調,確保駐訓期間物資調配順暢。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充實全旅保障力量,並對每個保障分隊的責任進行細化。
然而,這些舉措實施后,並未發揮預期效果。由於事先沒有明確指揮鏈路,各保障分隊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協調、配合不暢。一次訓練中,這個問題甚至延誤了直升機的出動時間。
“隻有將各保障要素真正融到一起,才能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經過深入研討,該旅黨委認識到,提升保障效能,必須堅持以結果為導向,以體系思維和系統觀念指導實踐。
隨后,該旅採取一系列大刀闊斧的革新舉措——打破專業界限和編制壁壘,根據任務特點,將各保障分隊整合為3個模塊,這些模塊在實際運用中既各有側重,也相互配合﹔在每個保障模塊內設置1個指揮單元,牽頭負責所在保障模塊的任務協調,確保工作流程科學高效﹔明確各指揮單元可以靈活調整模塊內的力量編成,以從容應對多架次集中臨時起降、長航時跨域轉場等特殊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這種模塊化保障機制的效能不斷顯現。
駐訓現場,第一輪飛行訓練結束后,直升機編隊陸續返航。戰鷹剛剛落地,保障模塊官兵迅速進場,加油、檢查一系列保障作業有條不紊。
“直升機出現故障,參數異常!”接到報告,擔任指揮單元值班員的機務連薛連長迅速通知航材倉庫調運備件。很快,零件更換完成,故障順利排除,直升機再次升空開始新一輪訓練。
“模塊化保障模式帶來的效益,為直升機高強度飛行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給我們高效利用駐訓時間、組織更多訓練課目提供了有力支撐。”該旅領導表示,隨著保障能力增強,組訓節奏也進一步加快,今年駐訓前,他們就組織飛行員進行了強化訓練,確保跨域轉場完成后,戰機能盡快展開訓練。
“這次駐訓讓我們更加真切直觀地認識到,保障力就是戰斗力。”訓練結束,一名飛行員對記者說,我們一定苦練精飛,讓保障力真正轉化為戰斗力。(綦 歡 畢笑天 張光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