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制勝強敵的硬實力


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同志及時總結對日作戰的經驗,寫下多篇關於伏擊、襲擊、急襲、打援等開展游擊戰術的文章,還組織翻譯日軍編寫的《刺殺教令》等,指導官兵悉心研究日軍的訓法戰法,從而找到克敵制勝之道。這啟示我們,各級應把戰斗力建設牢固確立在打贏強敵對手上,堅持以強敵為靶尋求制勝之法,以強敵為鏡檢驗訓練水平,以強敵為師磨礪打贏本領。
作戰對手是軍事斗爭中的指向。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必須研究作戰對手。競技體育中有句話:“對手越強大,勝利越偉大。”不知對手,哪來對策?不盯強敵,哪來高招?任何一支軍隊,隻有練就打贏強敵對手的作戰能力,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確保人民軍隊始終敢打必勝,就必須牢固立起強敵“靶標”。如果無視、輕視、有意矮化或不認真研究強敵對手,就難以在敵我軍事博弈中取得先機,難以在對抗沖突中佔據主動,難以在戰場對決中把握勝算。
善於“看透敵人的靈魂”。軍事學家富勒曾說,打仗要“時刻觀察細枝末節,看透敵人的靈魂”。各單位應深化強敵研究,圍繞知敵料敵加強基礎性研究,把強敵的作戰條令、武器裝備、力量部署、作戰能力、發展動向搞清楚﹔圍繞典型場景加強應用性研究,把強敵的力量編組、戰法運用、指揮控制、體系節點、關節要害搞清楚﹔圍繞最新動向加強前瞻性研究,把強敵的前沿概念、新型技術、先進手段搞清楚。從表象深入到本質,從類型深入到機理,從有形深入到無形,實事求是地評價對手,全面深刻地洞察對手。
精於“以能擊不能”。唯物辯証法告訴我們,無不陷之矛,亦無不可陷之盾。所謂強敵對手並不是時時強、處處強,更不是無懈可擊。強敵也有天然的克星、致命的短板和虛弱的時機。各單位應深度剖析強敵的短板軟肋,查找發現隱藏其中的漏洞、死穴,抓住其最脆弱、最關鍵、最害怕的地方預設攻擊路徑和手段,掌握“以能擊不能”的勝戰精要。同時,應強化自主科技創新,加快發展顛覆性技術和“撒手锏”武器,努力在與強敵較量中形成非對稱優勢,取得“一招制敵”“一擊致命”的效果。
敢於“和強敵掰手腕”。習主席要求,緊盯強敵對手,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各級應牢固建立信息制勝、體系制勝等新認知,深刻把握體系破擊、降維打擊等新打法,在訓練中堅持做到敵人怕什麼就練什麼,敵人用什麼招法就練反制之法,用作戰對手不斷校正備戰練兵的“准星”。加強實案化對抗性訓練,加強應急應戰專攻精練,加強軍事斗爭一線練兵,一兵一將強素質、一招一式練戰法,瞄准強敵對手練就制勝過硬本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