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海軍某部加強精准規劃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一人一策”助力新干部穩健起跑

2025年07月14日08:43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符合應用標准,達標!”夏日,海軍某部訓練室內,新干部洪揚參與開發的一套大數據輔助系統,順利通過最后一次測試。

“今年以來,我們單位的新干部先后取得30余項科研成果。”該部領導欣喜地告訴記者,這是他們堅持量才使用,幫助新干部盡快度過適應期,跑出成長“加速度”的生動例証。

4年軍校生涯,洪揚成績亮眼——綜合成績全專業排名第4,獲得個人嘉獎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去年7月,他從學校畢業后,成為該部一名教練員,主要擔負訓練保障工作。

剛來單位時,意氣風發的洪揚曾一度茫然——一件件陌生的設備讓他感到“力不從心”,實操能力較弱成為他成長路上的“攔路虎”。

一次交流會上,洪揚發言磕磕巴巴。會后,該部一名領導找他談心。“以前學的知識用不上,現在的工作也沒干好,我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洪揚吐露心聲。

洪揚的困惑,引起這名領導的重視。隨后,該部組織專題調研,發現不少新干部都面臨類似“成長的煩惱”。

“新干部大多直接從校門走入營門,剛到基層時難免會不適應。”該部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單位各個崗位的專業性、操作性、技術性普遍較強。以潛艇相關專業崗位為例,新干部通常要經過基本技能培訓、專業訓練、大項演練、崗位考核及資格認証,才能具備基本履職能力,這個過程至少也需要一年時間。

為幫助新干部快速成長成才,該部黨委研究決定,按照“人崗相適、定位清晰、利於長久”原則,堅持邊使用邊培養,為新干部“一人一策”制訂成長規劃,幫助他們找到合適崗位、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對於艇員隊新干部,該部鼓勵他們跨部門、跨艇型、跨專業交流見學,利用接裝培訓、全訓考核等時機,加深對不同崗位的認識,科學選擇與所學專業更對口、與自身特長更匹配的崗位﹔對於保障單位新干部,該部遴選業務骨干手把手幫帶,按照“選擇科研方向—加入對應團隊—參與擅長項目—形成科研成果”路徑,幫助他們快速適應崗位要求,充分發揮理論基礎扎實的優勢。

“洪揚是軟件工程專業科班出身,我們建議他將更多精力由訓練保障轉向科研創新,鼓勵他加入‘創客團隊’。”該部一名政治干部告訴記者,洪揚所在“創客團隊”成員專業背景各不相同,他們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參與完成了裝備實戰化運用、關鍵技術研究等多項重點課題攻關。

在掌握新干部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及個人意願基礎上,該部在政策范圍內,為他們科學調崗,做到用其所長、避其所短。

新干部葛立業在軍校上學期間學的是動力專業,畢業后分配至該部某艇員隊任動力操縱員。一次比武中,葛立業過硬的電力專業知識引起考核組關注。原來,葛立業平時喜歡鑽研電子設備元件,自學了很多電子工程知識。考慮到他所在艇員隊電工專業干部力量薄弱,該部領導建議葛立業轉崗。

“單位有需要,我也感興趣,我願意。”葛立業走上新崗位后,該部綜合分析其專業背景、成長經歷,遴選業務骨干作為導師,一對一幫帶他學原理、熟操作。幫帶過程中,導師還為他量身制訂學習訓練計劃,並根據他的適應情況動態調控訓練進度。由於新崗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上技術骨干傾心幫帶,葛立業專業能力穩步提升。目前,他已通過全部崗位考核認証。

與經歷過轉崗轉型的葛立業不同,軍校期間學習動力專業的潘嘉慶,一直深耕在動力操縱員崗位。為幫助潘嘉慶發揮個人所長,他所在的艇員隊主動協調上級機關,安排他跟隨兄弟單位潛艇出海參加全訓考核。那段時間,潘嘉慶幾乎每天對著密密麻麻的圖表背記理論知識,拿著圖紙一遍遍摸管路。功夫不負有心人。潘嘉慶成為同批新干部中最先取得崗位合格証的操縱員,也是該部第一個跟隨艇員隊出海執行長航任務的新干部。

“新干部未來的發展,存在許多可能。”該部人力資源部門領導介紹,新干部可以根據自身特長,一步步成長為艦艇指揮員等軍事干部,或者轉型為政治干部,也可以擔任教練員。

目前,該部正在系統梳理總結新干部培養經驗。下一步,他們將出台更多措施,為新干部走好“官之初”提供更多幫助。(宋潤鵬 劉其旭 記者 畢笑天)

短 評

多為年輕人成長鋪路架橋

■韓雪峰

習主席在中央軍委人才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要用好用活各方面人才,堅持以用為本,精准高效配置軍事人力資源,確保人才得到最佳配置、發揮最大效能。

從人才管理角度來說,“用”是真正的愛才,“用好”是最理想的狀態。海軍某部堅持量才使用,按照“人崗相適、定位清晰、利於長久”原則,在“官之初”幫助新干部找准成長方向,助力他們更好地適應崗位、擔起職責。他們的實踐告訴我們,使用年輕干部應堅持因才施用、揚長避短、用其所長。

人才培養是“最艱巨的戰爭准備”。當前正值軍校畢業季,一批新干部即將走向不同崗位,各級應增強“扶上馬、送一程”的使命感、責任感,結合實際情況營造利於他們成長的良好環境,通過實踐指導、談心談話等形式,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摸清他們的現實困難,設身處地為他們想實招、解難題,多為年輕人成長鋪路架橋,讓他們更好地為部隊建設貢獻應有力量。

(責編:彭靜、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