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保傘員:讓每一朵傘花平安綻放

2025年07月15日08:53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空軍空降兵某部組織傘降裝備保管授課。王  彬攝

空軍空降兵某部組織傘降裝備保管授課。王 彬攝

晨曦穿透雲層,空軍空降兵某部傘庫內,機器的“噠噠”聲如鼓點般打破寂靜。

中士劉派俯下身子,指尖輕輕掠過降落傘傘面,目光落在降落傘的一道道褶皺、一根根傘繩上。

一場關乎生命安全的“體檢”,悄然展開。

在該部,劉派的戰位有些不一樣——保傘員。

在戰友們出發去跳傘前,劉派和其他保傘員在操作間內忙忙碌碌,熟練地拿起工具,精准地對傘具進行全面檢測,傘具零件的狀態被逐一記錄﹔當戰友們翱翔藍天時,劉派在地面向空中眺望,盼望戰友們平安歸來。

保傘員這個戰位很平凡——

他們的工作地點主要集中在傘庫內,對著傘具“挑挑揀揀”,縫縫補補。

保傘員這個戰位又不平凡——

在保傘員眼中,這些看似普通的傘具,卻是空降兵的“生命之翼”。降落傘的每一道褶皺、每一根傘繩,都與戰友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

今天,請跟記者一同走近這群保傘員,感受他們作為藍天守護者的平凡與非凡。

“傘庫裡的夢想”,是托舉戰友贏得勝利

“咔嗒——”

鋼扣咬合的聲音在寂靜的傘庫裡顯得格外清晰。劉派的手指瞬間停在半空中,目光死死盯著傘繩末端那道微小的裂痕。冷白的燈光下,裂痕泛著暗沉的光,像是傘具在發出無聲的求救信號。

這是劉派獨立執行檢測傘具任務的第三天, 細密的汗珠很快浸濕了他的作訓服。傘庫裡安靜得可怕,他甚至能聽見自己急促的呼吸聲,一下又一下,伴隨著劇烈的心跳。

劉派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保傘員。

入伍前,劉派無數次想象,自己能像電視劇裡的特種兵那樣,持槍在戰場上沖鋒陷陣。那些熱血沸騰的畫面,構成了他對軍旅生活的向往。

直到下連那天,推開傘庫大門的瞬間,他的想象被徹底打破。

傘庫裡,堆積如山的傘布整齊碼放,耳邊不斷傳來鋼扣與拉繩碰撞的聲音。望著眼前這些陌生的傘具,劉派的失落感如潮水般漫過心頭——他滿心期待的“戰場”,竟是這間堆滿傘具的庫房。

第一次縫補任務,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歪歪扭扭的針腳在傘面上交錯,傘面破損處因為反復縫合,變得皺皺巴巴。

班長汪偉蹲下身,用鑷子輕輕挑起一縷線條的斷絲:“小劉,你聽,這聲音不對勁。”

看著班長全神貫注的樣子,劉派突然想起第一次走進傘庫時,班長說的那句話:“保傘這份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每一個細節都關乎戰友的生命安全。”

此后,傘庫的夜燈總是亮到很晚。台燈暖黃的光暈裡,劉派一次次伏案研究。他反復翻看維修手冊,在廢棄傘布上練習針法。粗糙的布料磨得指尖發紅,可他顧不上這些,一心想著把技術練扎實。

努力不會被辜負。一次次練習培養了劉派扎實的專業能力。那天,當他第78次成功修復主傘鎖扣時,月光正好透過窗戶洒進來,照在疊放整齊的傘包上。那一刻,看著修復好的主傘鎖扣和整齊的傘包,劉派心裡滿是說不出的成就感。

和劉派同批入伍的周陽,也曾望著跳傘隊訓練時揚起的沙塵發呆,眼神裡滿是對跳傘隊員的羨慕。

然而,那次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

一次夜間緊急任務,他看到老兵王強在昏暗燈光下,拿著放大鏡,逐寸檢查傘具。哪怕是極小的線頭,王強都仔細處理。這份認真,深深觸動了周陽。從那以后,他主動向老兵們請教,跟著他們學習疊傘、檢修。

一次演習前,周陽負責的一批傘具在抽檢中出了問題——傘包折疊方式不符合標准。

壓力隨之而來。周陽一頭扎進傘庫,粗糙的傘繩在他手上勒出一道道印痕,雙手腫得連握拳都困難,可他仍咬牙堅持,一遍又一遍調整折疊手法,累了就靠牆坐一會兒,稍微緩過勁來,又接著干。

看到戰友們順利完成跳傘的那一刻,周陽緊繃的神經一下子放鬆下來,疲憊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如今,周陽只要指尖輕輕撫過傘面,就能察覺到傘具細微的異樣。他的筆記本裡,夾著前輩們留下的維修記錄單。泛黃的紙頁上,每一道批注都是寶貴的經驗。

清晨的陽光照進傘庫,又一批傘具即將跟隨戰友們奔赴“戰場”。

劉派和周陽對視一眼,默契地點點頭。手中的檢測鉗發出清脆的聲響,這是他們無聲的承諾——要用最嚴謹的態度,守護好每一套傘具,守護好戰友們的生命安全。

那些藏在傘具裡的故事,那些浸透汗水的日夜,讓他們懂得,“傘庫裡的夢想”,是托舉戰友贏得勝利。

上百道工序隻有一個標准:零差錯

暮色漸濃,籠罩空曠的新兵教學場。模擬訓練鋼架宛如一個沉默的哨兵,在昏暗中默默矗立。

二級上士王寧站在高台邊,手掌緊握著傘具模型,指節泛白。模型在風裡輕輕晃動,發出細微聲響。“看好了!”他一邊說,一邊按下模型操控鍵。

狂風裹著沙礫掠過,揚起塵土。第一具模型展開傘翼,潔白的傘面穩穩飄落,劃出安全的軌跡。

另一具模型卻突然失控,劇烈震顫。傘繩瞬間扭成死結,帶著尖銳的呼嘯聲砸向地面。新兵們本能地后退,有人下意識捂住耳朵。

“每根傘繩都系著心跳,每個卡扣都連著生命。”王寧用手指摩挲著傘具邊緣,一字一頓地對新兵們說。

監控屏幕上,空降兵如閃電劃破雲層,身上背著的正是他們團隊連夜折疊、反復檢查的傘具。屏幕前,王寧全神貫注盯著戰友們降落的全過程。每當看到戰友們安全著陸,王寧仿佛和他們一同親歷了傘降任務,耳邊回響著戰友們著陸時的呼喊。

9年來,王寧參加過的保障任務達數百次。一個個難忘的瞬間和畫面,都刻在了他的記憶深處。

一次訓練,暴雨敲打著鐵皮屋頂,傘庫的白熾燈燈光在風雨中明明滅滅。機器轟鳴聲不斷,折疊好的傘具堆成小山,新送來的帆布包又帶著潮氣涌進傘庫。疲憊的戰友們抽空在傘繩堆裡打盹,因為心裡還惦記著傘具檢查,根本睡不踏實。

一次,寒潮突襲的冬夜,傘庫裡的溫度跌破冰點。保傘員呵出的白霧在檢測工具上凝成霜花,他們仍堅持將耳朵貼近開鎖器。

還有一次,某個零件的細微鈍響讓二級上士伍星心中一驚——低溫導致金屬結構出現肉眼難察的形變。他立即啟動恆溫設備,和戰友們裹著軍大衣輪流值守,直到所有傘具完成適應性檢測。

檢測開鎖器時,伍星手持檢測工具,將耳朵貼近零件細聽。突然,他神情緊繃。有個開鎖器的回彈聲比標准高了半度。這細微差異,在他耳中卻如同警鐘。

拆開精密結構,一根毛糙的鋼絲顯露出來。“差一點,就可能造成訓練事故。”他的聲音在傘庫回蕩,驚醒了補覺的戰友,眾人圍過來,都驚出一身冷汗。

每套傘具,都要經過上百道工序。每一道,都凝結著保傘員的心血。“保傘員上百道工序隻有一個標准:零差錯。”伍星擦拭著檢測工具,語氣堅定。那一天,訓練場上,新兵們正在進行模擬跳傘訓練。

晨光透過雲層,洒在大地上。那些精心維護的傘具,即將托舉年輕的跳傘員躍入藍天。同一時刻,傘庫裡,保傘員們仍在忙碌:彎腰檢查,仔細折疊……在看不見的戰場上,他們用專業與堅守,為跳傘員的生命保駕護航。

新傘具取代老傘具,保傘員的作風也在傳承

深夜的修傘室,白熾燈光下,二級上士王寧的影子被拉得很長,映在堆滿圖紙和零件的工作台上。他握著新型傘具的骨架,指尖反復摩挲接縫處的細微紋路,仿佛在與冰冷的金屬對話。

王寧正在鑽研新傘具的性能。

“咔嗒……”他擰動螺絲刀,金屬摩擦聲刺破寂靜。“隻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戰場的步伐。”話音未落,王寧又把頭埋進了器材堆裡。

隔壁工作室,下士汪偉的額頭上沁著汗珠,眼睛死死盯著顯微鏡下的傘繩纖維。演習前發現的傘具瑕疵,像根刺扎在他心頭。

“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必須靠自己!”他抓起游標卡尺再次測量。圖紙上密密麻麻的紅圈,記錄著無數次失敗的嘗試。當第一縷晨光爬上窗台時,他終於找到了傘具上那根斷裂的絲線,疲憊的臉上綻開笑容。

工作室裡珍藏著20多本浸著歲月痕跡的工作筆記。翻開泛黃的紙頁,上面既有新型傘具結構圖,也有用鉛筆反復勾畫的改良方案。

寶貴的經驗被一茬茬保傘員記錄,並接續傳承。老兵陳建國在離隊前,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工具箱鄭重交給新兵趙磊。工具箱裡,一把把磨得發亮的舊扳手,承載著無數次與傘具“對話”的記憶。

“這些老伙計,以后就交給你了。”陳建國拍了拍趙磊的肩膀,眼裡滿是不舍與期待。趙磊雙手接過工具箱,沉甸甸的分量,是責任,更是傳承。

深夜的學習室裡,總能看到一老一少的身影。陳建國指著圖紙,耐心講解老式傘具的結構特點,趙磊則一邊認真記錄,一邊提出自己對新型傘具的疑惑。從傘具的材料特性到維修技巧,從故障排查到創新思路,陳建國知無不言,趙磊也在一次次學習中飛速成長。

一套套傘具裡,凝聚了一代代保傘員的青春與心血。

中士葉漢聰的工作間裡,堆滿了疊傘裝置的試驗品。他戴著護目鏡,手持新型折疊模具,眼神專注而堅定。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改進……當使用新型模具成功折疊傘包的那一刻,他激動得跳了起來。這個小發明,大大提升了疊傘效率。

00后李繼陽抱著厚厚的專業書籍,穿梭在學習室和修傘室之間。從傘具的氣動原理到電子控制系統,他不斷汲取知識,迅速成長為團隊的得力助手。

老班長張道清帶領團隊深入戈壁荒漠,狂風卷起漫天黃沙,卻擋不住他們探索的腳步。在實驗室裡,他們反復測試、調整,每一個數據的微小變化,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他們終於攻克了傘具在極端環境下的性能難題。

這群平凡的保傘員,用心守護著每一套傘具。空降兵躍出機艙,朵朵傘花在藍天綻放的背后,是這群保傘員默默的堅守與擔當。(田賡元 特約記者 戚勇強)

(責編:彭靜、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