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能以不打仗心態做打仗准備


近日,西部戰區陸軍某旅對標實戰打破傳統訓練思維,夜訓不再固定時間節點,從傍晚到深夜,從凌晨到黎明,“戰斗”隨時可能打響。此舉不僅有效提升了該旅的夜戰能力,也進一步樹牢了官兵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思想。
現代心理學表明,心態決定行為、影響行為。有怎樣的心態,就會有相應的行為。軍隊因戰而生,軍人為戰而存。對軍人而言,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練兵打仗更重要的事了,以不打仗心態做打仗准備,軍人的血性就會一天天被銷蝕,最終在戰場上付出血的代價。“來如天墜,去如電逝”的蒙古大軍在建立元朝后戰斗力銳減,主要原因是其將領們“心在家上、財上,不思戰場”﹔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佔領北京后迅速潰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將領們不思金戈鐵馬,常思聲色犬馬。一支支曾經摧枯拉朽、不可戰勝的軍隊廢弛戰備的悲劇警示我們:隻有時刻把心思精力用在練兵備戰上,才能始終保持箭在弦上的戰備狀態。
軍要務戰,兵要思練。黨的十八大后,習主席第一次到部隊視察,就明確指出一些官兵不同程度地滋生了當和平官、和平兵的思想﹔在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警醒全軍長期和平環境是個嚴峻考驗,如果貪圖享樂,就會染上“和平病”。在多個重要場合,習主席進一步指出我軍練兵備戰工作緊不起來、實不起來,思想根子是不少官兵得了“和平病”,以不打仗的心態做打仗的准備。這些重要指示,指明軍中百弊之源,直擊練兵備戰的大敵大害。當兵就是要打仗,必須剔除精神上的懈怠,鏟掉思想上的鏽蝕,真正使戰斗隊意識在頭腦中深深扎根。
“宜將劍戟多砥礪,不教神州起烽煙。”今天的中國,行進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異常復雜嚴峻,我國面臨的外部安全環境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迫切需要廣大官兵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勁,真想打仗的事情,真謀打仗的問題,真抓打仗的准備,更好地以強軍支撐強國。
做好打仗准備,首要是摒棄“不打仗”的心態。思想的鏽蝕比槍炮的鏽蝕更可怕。歷史上,從練兵場上走出去的既有常勝之師,也有敗軍之旅。勝敗之間,就在於平時有沒有強烈的打仗意識。當年,針對少數同志因為抗日戰爭勝利而產生和平幻想的現象,劉伯承同志把一些高級干部帶到一個練兵場,拿起步槍,連打3槍,然后對大家說:“今天打靶,既是技術上打靶,也是政治上打靶。我們要打掉一些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頭腦裡的和平麻痺思想。”走進新時代,擔當新使命,奪取新勝利,迫切需要多幾次這樣的“政治打靶”,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真正使官兵做到時刻緊繃打仗這根弦,時刻肩扛打贏這座山,時刻等待出征這道令。
做好打仗准備,關鍵是提升練兵備戰的質效。戰爭准備是不流血的競賽。只要戰端未開,戰事未啟,戰爭准備“永遠在路上”,准備工作都是“進行時”。必須積極思考“將來時”,認真籌劃“現在時”,不能留戀“過去時”。多年沒打仗,我們的對手不可能停滯不前,未來戰爭也不可能等我們把一切准備好了再打。要堅決糾治危不施訓、險不練兵、訓練“硝煙味”不夠等問題,緊緊扭住訓練難點、備戰弱點、對抗險點,嚴格落實訓練從嚴、演練求實、考核求細要求,大抓實戰化訓練。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新型作戰力量,推動新質戰斗力加快提升,打造更多克敵制勝的戰略“鐵拳”,牢牢掌握軍事競爭主動權,贏得軍事發展新優勢。
做好打仗准備,重點是領導干部以身作則。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習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我軍還存在“兩個能力不夠”“五個不會”等諸多問題,這警示我們:問題在領導干部,重點也在領導干部。新時代領兵挂印的指揮員,必須讓“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和“任期內打仗”的意識在頭腦中深深扎根,帶頭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不斷提高戰略謀劃能力、真打實備能力、改革創新能力、科學管理能力、狠抓落實能力,身上的千鈞重擔才能穩穩挑起,身后的千軍萬馬才能勢如破竹。
“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我們不希望打仗,但一定要隨時做好應對最危險敵人、最復雜情況的准備,事事以提升戰斗力為根本目的,時時以能打勝仗為根本指向,“收拾全副精神隻在一處”,不戰則已,戰則必勝。(李韶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