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偽裝考核,第82集團軍某旅某連5班靈活應變——
一張偽裝網,兩面同時用


這天,正在野外駐訓的第82集團軍某旅某連,組織了一次隱蔽偽裝考核。考核結束,連長李成昊在講評時對5班車組的表揚,引來一些官兵質疑:“都沒有被‘敵’發現,但5班用時比我們長,他們怎麼還能受到表揚呢?”
“5班雖然不是用時最短的,但在規定時限內,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偽裝網,取得了更好的偽裝效果,值得表揚。”李成昊解釋說。
時鐘回撥到半個多小時前。彼時,該連正在機動,李成昊隨機下達指令:“敵”無人機偵察,各車組迅速尋找有利地形,進行隱蔽偽裝。
接到指令后,5班班長王帥過立刻觀察周圍環境,發現道路左前方地勢起伏明顯,利於隱蔽偽裝,隨即向車組下達命令:“加速向左前方機動。”
到達選定位置后,在王帥過的帶領下,車組成員立即著手搭設偽裝網。
該連配發的偽裝網有兩個面,一面顏色偏綠、一面顏色偏黃,分別適用林地、荒漠等不同地形地貌。5班選擇的隱蔽地點靠近道路,附近植被稀少,零星分布著一些低矮灌木叢,地面呈現土黃色。在這種情況下隱蔽偽裝,通常將偽裝網顏色偏黃的一面朝上,5班最初的選擇也是如此。
拆網、覆蓋、撐杆、塑形……5班很快搭好了偽裝網。然而,就在王帥過准備向排指揮員報告完成考核時,副班長郭士奎連忙出聲制止:“班長,我覺得還有問題!”
原來,細心的郭士奎在做最后檢查時發現,臨近灌木叢的土壤呈深褐色,與偽裝網色差較大,如果不做處理,有暴露目標的風險。
“要不,我們把偽裝網翻過來,將旁邊的灌木叢整個包住?”郭士奎建議。另一名戰士接著補充:“再折一些灌木枝插在偽裝網上,效果會更好。”
聽著大家的發言,王帥過沒有立即決斷。他抬眼觀察周圍環境,又仔細翻看偽裝網,陷入了沉思:附近灌木叢分布零散、大小不一,面積不超過半張偽裝網。如果把整張偽裝網都罩在上面,反而顯得突兀,更容易引起“敵”無人機的注意。
時間所剩不多,如果重新選擇隱蔽地點,肯定會超時。情急之下,王帥過腦海中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單獨使用偽裝網的哪一面效果都不理想,能不能同時使用兩個面呢?”
“班長,以前從沒這樣用過,能行嗎?”王帥過話音剛落,質疑聲隨之而來。
“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王帥過下定決心。
隨后,5班開始調整偽裝網,完全遮住裝備車輛后,他們把顏色偏黃一面的一部分翻過來,覆蓋灌木叢附近的土壤,使之盡可能與周圍環境一致。完成隱蔽偽裝沒多久,他們就看見一架無人機從遠處飛了過來。
偽裝效果究竟如何?王帥過心裡有些忐忑。直到復盤講評,連長提出表揚,他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
其實,李成昊早就注意到5班的“異樣”——他們本來速度最快,但完成偽裝后並沒有立刻報告結束考核,而是再次進行了調整。
“借助無人機高空觀察,我發現5班調整后的偽裝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他們敢於突破思維慣性、打破常規做法,同時使用偽裝網的兩個面。”復盤時,李成昊一邊回放考核視頻,一邊回應質疑,“反觀其他一些車組,一味圖快,卻不注意觀察周邊環境,最終效果並不理想。真實戰場情況遠比平時訓練復雜,偽裝網使用沒有一定之規,應該更加靈活。”
接著,李成昊帶領官兵重溫訓練大綱對隱蔽偽裝的要求:“使用制式和就便器材,採用多種手段,完成人員、掩體、車輛、武器和裝備的隱蔽偽裝。”隨后,他們組織討論,深挖思維固化問題,反思訓練考核中不符合實戰的表現。經過思想碰撞,大家達成共識:要進一步樹牢戰場思維、打仗意識,因時因勢靈活運用戰術戰法。
這次考核過后,該連制訂了針對不同地域、季節、裝備的隱蔽偽裝方案,並在演練中不斷驗証完善。此外,他們還打破“自己考自己”的檢驗模式,與其他連隊互為對手、互設條件開展考核,在真抓實備、真打實練中不斷錘煉官兵實戰能力。(劉 含 特約通訊員 王 軼)
親歷者說
野外駐訓是“把兵練活”的好機會
■第82集團軍某旅某連干部 李成昊
表揚5班,不僅因為他們的偽裝效果好,更在於他們考核中展現出了靈活應變能力,而這正是我們連一些官兵缺乏的。
回顧這次考核,受地形地貌限制,各車組面對的挑戰基本一樣。然而在使用偽裝網時,多數車組隻用了偽裝網的一面,並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隨機作出調整。復盤時,有人說是因為平時沒練過所以沒想到,也有人解釋是為了更快完成考核以取得好成績。無論哪種理由,都暴露出一些官兵思維上的局限。
今年駐訓展開后,我發現,一些官兵戰場意識不夠、實戰意識不強。一次演練,幾名班長骨干不注意觀察戰場判斷“敵情”,盲目聽信導調人員通報的情況,結果打了敗仗。
我們常講“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但在實踐中,還是不可避免受到過往經歷和思維習慣的影響,對真實戰場的復雜程度設想不夠,構設的條件場景與實際作戰存在差距,導致一些官兵深陷“操場化模式”和“固定化套路”遲遲走不出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在我看來,野外駐訓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近些年,野外駐訓已經成為各部隊的“必修課”。駐訓點位不同,自然環境不同,帶來的考驗和挑戰也會有所區別。如果說營區訓練是“磨劍”,那麼駐訓就是“淬鋒”。我們連黨支部一班人研究討論后認為,野外駐訓是“把兵練活”的好機會,要抓住這個“黃金期”,將官兵置於貼近真實戰場的環境條件、難以預測的“敵情”特情中,讓他們在“出乎意料”的考驗挑戰裡,突破思維局限、強化實戰意識,提升應變能力、練就打贏本領。
基於這些思考,我們與一些兄弟連隊簽訂了“互考協議”,在考核演練中輪流扮演“藍軍”。障礙設置、襲擊方式等均由“藍軍”自行確定,無需提前告知對方,以最大限度模擬戰場上的“不確定性”,倒逼官兵進行“能力突圍”。而且,在扮演“藍軍”過程中,由於需要站在“對手”角度設計戰斗,官兵們打開了觀察戰場的視野,拓展了思考戰爭的維度,平時參加演訓活動也更懂得靈活應變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