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老兵徐真建重回軍營走上文職人員崗位——
新賽道上,再當一回“新兵”


仲夏高原,一場山地進攻戰斗演練即將展開。
“某型指揮裝備出現故障。”正在這裡執行裝備巡檢任務的西部戰區陸軍某部專業技能崗位文職人員徐真建聞令而動,很快修復了裝備。“不愧是‘二次入伍’的‘老兵’,技術過硬。”面對官兵的稱贊,徐真建擺擺手說:“在文職人員這條新賽道上,我才剛起步。”
起步即沖刺。入職3年來,徐真建先后攻克10余項主戰裝備技術保障難題,參與完成5型裝備中修和能力認証,編寫擬定3型裝備質量驗收標准,獲得多項實用新型專利。去年,他在第二屆“匠心杯”裝備維修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電子專用設備裝調工項目陸軍第2名、全軍第10名。近日,上級給他記二等功,號召官兵和文職人員向他學習。
西部戰區陸軍某部文職人員徐真建(后一)與班組成員研究技術問題。胡順超攝
“隻有不留遺憾地奮斗,才能對得起每一段征程”
2005年初入軍營,徐真建在空軍雷達某部服役。雖然邊防環境惡劣、任務繁重,但他覺得在艱難中奮斗、在無聲中奉獻,才能苦中有為。在組織培養和戰友幫助下,他快速成長,訓練不掉隊、干活不喊累,當兵5個月就獲得嘉獎,后來又獲評優秀義務兵,被列為重點培養對象。
2007年,正當徐真建全力奮斗時,一個不幸消息傳來:他的父親確診肺癌。盡管萬般不舍,他還是選擇惜別軍營,承擔起家庭責任。
雖然離開了軍營,但徐真建忘不了嘹亮的軍歌,始終以軍人的標准要求自己。“隻有不留遺憾地奮斗,才能對得起每一段征程。”他利用在部隊所學開了一家主營電器維修的小微企業,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后來還申請到社區當志願者,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抗擊新冠疫情時,他奮不顧身沖鋒在前,因表現突出火線入黨。
隨著文職人員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徐真建心中點燃了重回軍營的希望。起初幾年,他專業不對口,直到2021年,西部戰區陸軍某部發布招收專業技能崗位文職人員的公告,讓這個離開部隊10多年的“老兵”再也坐不住了。“這可能是我回部隊的最后機會,如果不全力爭取,我會后悔一輩子。”徐真建脫產備考,終於在2022年初如願以償,回到日思夜想的部隊。
捧著新發的21式作訓服,徐真建愛不釋手。“我要再當一回‘新兵’,在新賽道上爭當領跑者。”他說。
2007年,徐真建從空軍雷達某部退役時留影。作者提供
“部隊建設日新月異,我要把逝去的時間追回來”
再見軍營,勝似初見。站在新營區,徐真建感到一切是那樣熟悉——嘹亮的軍歌,整齊的隊列,還有那個充滿凝聚力戰斗力的集體。變化也顯而易見——軍服更新換代,營區規劃布局更加豐富,組訓方法也進一步優化了。
出乎徐真建的意料,他走上戰位的第一次亮相就吃了“敗仗”。當時,該部技術骨干王壯壯為新入職文職人員介紹某裝備,徐真建聽后心中暗喜:這個裝備我熟悉!於是,當王壯壯提出裝備分解示范時,徐真建自告奮勇。然而,拆解裝備后他發現,該裝備早已不是他熟悉的“老樣子”,曾經的晶體管、電阻陣列已被米粒大小的貼片元件取代,電路板上的信號線路錯綜復雜,他一時無從下手。
“過去的經驗今天不一定適用,以往的成績也不代表現在的水平。”徐真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素質與保障新型數字化裝備的實際需求之間有很大差距,“部隊建設日新月異,我要把逝去的時間追回來。”他一頭扎進雷達原理、電子設計、數字電路等專業知識的海洋中,如飢似渴閱讀數百萬字的業務書籍。
為了掌握裝備構造和常見故障產生原因,徐真建常鉚在修理工間,廢寢忘食地拆了裝、裝了拆,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次赴院校、工廠進行技術培訓。2000多個閑置電子元件和3D微型信號發射器,成為他自主學習的模擬訓練教具。該部還選派技術骨干對他進行一對一幫帶,助力他順利通過職業技能鑒定。
“時間不等人,一分一秒都懈怠不得。”有一次,某型裝備連續3次送廠返修未果。任務在即,徐真建主動借來厚厚的技術手冊,鑽進修理工間一研究就是好幾天。最終,這個困擾部隊很久的問題被他一舉攻克。
還有一次,某型裝備一上高原就死機,大家一時找不到原因,咨詢廠家得到的回復是:維修有難度,需整體換件,費用要10余萬元。“換一次能解決問題還好說,但如果每次出故障都換件,豈不是浪費部隊經費?”徐真建挽起袖子又一次投入攻關。他上網查資料,給該領域專家發郵件、打電話,一個點位一個點位進行診斷,最終在無專門技術資料、無經驗借鑒的情況下恢復了裝備性能,僅花費萬余元。
聽說徐真建入職時間不長就攻克了不少裝備保障難題,有兄弟單位官兵說他“有天賦”,但熟悉他的領導和戰友說,徐真建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和責任意識,才是最大的“天賦”——只要徐真建鑽進修理工間,幾個小時聯系不上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因長時間高度專注工作導致低血糖,眼前發黑差點暈倒,戰友趕緊扶住他給他喝了杯糖水。他緩過來第一句話就是:“剛才測的那個波形數據記下來沒有?”
“我怕出錯,更怕被謹小慎微的心態綁住了手腳”
愛思考、有擔當,是許多戰友對徐真建的共同印象。徐真建常說,到了戰場,哪還分崗位大小、職務高低,任務來了就要頂上。因此,他不滿足於僅維修好裝備,還常把裝備保障工作置於實戰背景下,多想一步、想深一層。
那次,徐真建到高原巡檢巡修,發現某型裝備趴窩許久,廠家多次遠程會診也束手無策。雖然該裝備不在此次保障范圍,但他還是主動接過這個“燙手山芋”。
在高原實施技術作業,對徐真建來說也是第一次。他拆解裝備后認真研究每個部件,分析氣壓、溫度、酸鹼度等因素對裝備的影響,一一排除可能的原因,最終找到症結並完成維修,讓趴窩許久的裝備煥發生機。后來,他還結合高原實際情況改進某系統,使裝備延長了使用壽命、提升了實戰能力。
隨著改革深入推進,一批新裝備列裝部隊。“新裝備早一天形成戰斗力,戰場上就多一分主動和優勢,就多一些決勝的籌碼。”徐真建找到單位領導,主動請纓編寫3型裝備質量驗收標准。有人勸他:“專家都沒吭聲,你何必給自己攬事。”還有的為他擔憂:“萬一出了問題,你咋負得起這個責?”
這些問題徐真建不是沒考慮過,但思來想去,還是服務備戰打仗的責任感佔了上風:“我怕出錯,更怕被謹小慎微的心態綁住了手腳。我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打贏。”受領任務后,徐真建認真研究材料、協調採集數據、對接戰場情況,很快完成標准制訂工作並一次性通過評審。
雖然專業領域的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但徐真建在掌握模塊化保障、基地級修理的基礎上,沒有放棄拼件組合、廢物利用、手工作業等看似過時的技能。“如果打仗時條件不允許,無件可換或者鞭長莫及怎麼辦?”他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
徐真建的堅持,很快得到回報。去年,“匠心杯”裝備維修職業技能大賽的電子專用設備裝調工項目,要求參賽者在印制電路板上進行手工焊接。隻見徐真建雙手又穩又快,手持電烙鐵將小如米粒的電子元器件嵌入電路板,平滑的焊縫、整齊的布件、光潔的板面讓人贊嘆不已。事后,徐真建說得最多的不是榮譽,而是這項“手藝”將來可能會在戰場上發揮怎樣的作用。
新身份呼喚新作為
■王 龍 戚 鑫
象棋中的小卒,看似不起眼,然而一旦跨越楚河漢界,便能步步為營長驅直入,成為制勝的利器。“過河之卒”的“身份”之變,讓普通一“卒”有了更大的作為。正所謂“過河卒,猛似虎”,軍營中有無數像徐真建這樣扎根戰位、平凡堅守的文職人員,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能夠直面不足、日拱一卒,不斷超越自我、勇猛精進,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骨干力量。
象棋對弈時,妙手不僅善於用關鍵一招把對方“將”住,還善於對整盤棋運籌帷幄。棋盤上的卒子不一定永遠是配角,作戰體系中的每一個戰位,都要有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這也正是支撐徐真建不斷前行的動力之源——無論是當初入伍的那名普通戰士,還是15年后再續前緣成為“孔雀藍”,他從未把自己當作強軍事業的“局外人”,也沒有把自己的戰位定義為“旁觀席”。“時間不等人,一分一秒都懈怠不得”“新裝備早一天形成戰斗力,戰場上就多一分主動和優勢,就多一些決勝的籌碼”……這種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督促著他努力彌補短板不足,面對技術難題大膽求解、敢為人先。
對弈中是沒有悔棋可言的,服務練兵備戰也是如此——平時不敢探索、不敢嘗試,隻會讓戰時犯錯的代價更慘痛。想要真正練強硬功,就要直面問題,多斬荊棘、多闖新路,決不能一味等靠,把希望寄托在別人鋪就的平坦大道上。“我怕出錯,更怕被謹小慎微的心態綁住了手腳”“過去的經驗今天不一定適用,以往的成績也不代表現在的水平”“如果打仗時條件不允許,無件可換或者鞭長莫及怎麼辦”……這種勇於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風貌,敢想敢為、敢拼敢闖的意志膽魄,值得廣大文職人員學習踐行。
(胡順超 呂佳俊 方潤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