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某旅比武場上的一段經歷引發官兵對練硬基本功的思考——
有了新工具 不丟老扳手


大山深處,熱浪翻滾。火箭軍某旅訓練場上,修理連一場裝備維修比武正在緊張進行。
“此次比武,僅限使用手動工具。”比武現場,該連戰士趙志堅剛剛拿出電動套筒,便被裁判組叫停。突遇“特情”,戰士們立即調整方案,取出手動工具展開維修。
電動工具省時又省力,拆裝速度也快,為啥不讓用?
“戰場上,如果缺少電源或者受到電磁干擾,會影響電動工具性能的發揮和使用。這次比武,主要檢驗大家的手動工具使用能力。”現場裁判王班長拿出一把扳手告訴記者,“不要小瞧這些‘家伙事兒’,關鍵時刻能發揮大作用。”
對此,修理連楊班長感觸頗深。此前一次訓練,一台任務車輛在機動途中“趴窩”。修理過程中,電動扳手的扭矩突然失控無法正常使用,大家只能手忙腳亂翻找其他工具,因未能及時排除故障,最終貽誤了戰機。“倘若當時用扳手手動修理,任務也許就能順利完成。”楊班長感慨道,“這次失利警示我們,有了新工具,不能忘掉老辦法,要緊盯實戰要求,從難從嚴做好預案,練強保底技能。”
“引導官兵熟練運用電動設備,提升手動操作能力,是我們組織比武的初衷和目的。”該連趙連長介紹,近年來,隨著信息化裝備快速列裝,連隊也掀起了一股“電動化”熱潮:電動工具快速完成螺栓緊固、智能監測儀一鍵診斷電路故障……諸多電動設備以其高效便捷,受到官兵歡迎。但電動工具用習慣了,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電動工具一旦失靈,有的官兵就束手無策,只能被動等待救援﹔車輛出現輕微故障,用扳手擰緊螺絲就能快速解決,卻習慣先用智能檢測設備檢測一番……
針對此類現象,連隊組織了一次關於電動工具使用的群眾性討論,聽聽大家的想法。
“同樣的修理項目,使用電動工具要比手動工具快兩三倍,為啥僅限使用手動工具”“平時訓練可以用,但是上了戰場,一旦缺少使用電動工具的條件,如何應對突發裝備故障”……大家各抒己見,二級上士小劉也分享了一段親身經歷。
小劉曾是連隊的“修理新星”,檢測儀使用嫻熟。但在一次野外駐訓期間,智能檢測設備因外界電磁干擾失靈,面對突突冒煙的發動機,他遲遲找不到漏油點。最終,還是一位老班長將改錐手柄抵在發動機上當“聽診器”,通過震動聲音鎖定了故障點。
無獨有偶。在一次實戰化能力檢驗考核中,導調組臨機設置“更換裝備車輪胎”特情。搶修小組風風火火趕到現場准備修理時,導調組又下達新特情:車載電源損毀,改為手動操作。匆忙中,幾名年輕號手由於配合不流暢、力度掌握不精准,導致更換輪胎超時,被判“不合格”。
“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我們要多練幾招,提升打贏底數。”見官兵開始反思,趙連長趁熱打鐵告訴大家,他曾做過一次調查:依賴電動工具容易導致官兵對維修原理認識模糊,而多動手操作有助於掌握裝備常見故障的修理技能。“這就好比練書法,須先練好基本功。裝備修理也是如此,夯實動手能力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使用電動工具。”
“真切感知螺絲的旋轉,才能聽得懂機器的語言。”通過討論,官兵們達成共識:電動工具可以大幅減少維修時間,提升作業效率,但在享受電動工具快速便捷的同時,手動工具使用能力也要常態錘煉保持,確保關鍵時刻能頂得上。
討論辨析校准打贏“靶心”。得知該連做法,旅黨委予以肯定。為進一步提升修理骨干維修技能,旅隊設立“典型故障案例庫”,將歷年因為工具使用不當引發的案例進行收集整理,引導官兵經常對照反思﹔制訂完善“先手動后電動”訓練模式,要求新號手前3個月禁用電動工具,待熟練掌握裝備構造、完成答辯式原理講解后,方可使用電動工具。
經過一段時間實踐,“電動工具熟練、手動能力保底”成為官兵共識,大家從難從嚴設置任務條件,訓練水平不斷提升。
已是深夜,修理車間依舊燈火通明,幾名修理號手正神情專注研究裝備構造,緊固輪轂螺絲。“練就打贏本領從來沒有捷徑,唯有緊貼實戰練硬基本功,才能增強以不變應萬變的底氣。”一名戰士說。
記者手記
“工具之辯”的啟示
■張新凱
這場“工具之辯”,本質上是基於對未來嚴苛戰場條件和未知困難的預判。火箭軍某旅在比武場要求官兵使用手動工具,並非喜舊厭新,而是在啟發大家思考:戰時電動工具一旦失靈失效,我們還能不能完成修理任務?
工具作為人類肢體和感官的延伸,不僅提高了勞動效率,也推進了文明的進化。從簡單工具到機械工具,從電動工具到智能工具,人類手中的工具由燧石之火發展到AI之光,但其本質仍然是由人操控、為人服務。善用工具、活用工具的背后,是人的智慧的進步,不會出現工具越進化、人類越退化的悖論。
“觀千劍而后識器。”對於軍人來說,任何工具都是軍人手中的武器。擅長“飛花摘葉皆為利器”的古代武士,與掌握現代化高科技裝備的當代軍人,都是武器的主人。為了戰勝敵人,都應當具有在任何條件下嫻熟使用和駕馭作戰工具的本領。從這個意義上說,工具沒有新舊之別,需要警惕退步的恰恰是頭腦裡面的觀念。
(崔釗釩 特約記者 張新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