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強軍文化凝聚強軍力量


強軍事業呼喚強軍文化,強軍文化匯聚強軍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下,波瀾壯闊的強軍實踐孕育形成具有我軍特色、彰顯時代精神、支撐打贏制勝的強軍文化,賦予我軍自信自強、敢斗善斗、奮進奮發的嶄新精神氣質。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的《繁榮發展強軍文化實施綱要》,體系規劃部署強軍文化建設,明確把“堅持向戰為戰,激發戰勝強敵的鋼鐵意志”作為基本原則之一,充分體現了強軍文化在推進強軍事業、支撐打贏制勝方面的重要作用。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我們要充分發揮強軍文化礪志鑄魂、礪戰激氣、礪行厚德作用,凝聚強軍興軍的強大意志和磅礡力量。
鑄牢政治忠誠。對黨忠誠是我軍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強軍文化的核心優勢。面對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沖擊、信息化時代的認知博弈,如何讓官兵在思想多元中堅守信仰、在誘惑紛擾中保持定力、在風險挑戰中勇擔使命,是新時代強軍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強軍以強心為先,興軍以鑄魂為要。以強軍文化凝聚強軍力量,必須把培育對黨忠誠之魂作為強軍文化的價值內核,強化官兵堅決聽黨指揮的思想自覺,確保部隊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要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軍、教育官兵,及時破解理論難點、認識盲點、思想疑點,教育引導廣大官兵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不斷擦亮忠誠底色,激勵官兵奮斗強軍的行動自覺。要引導廣大官兵傳承以忠誠於黨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注重用紅色文化滋養和充盈官兵的精神世界,把紅色基因植入靈魂、融入血脈,進一步堅定革命意志、升華思想境界、純潔道德情操,確保槍杆子牢牢掌握在對黨絕對忠誠的人手中。
砥礪勝戰血性。“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裡。”克勞塞維茨說過,“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鋒利的刀刃”。一路走來,文化是我軍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為激發部隊向戰為戰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強軍文化以強軍為核心,以服務保証打贏為目的。以強軍文化凝聚強軍力量,必須突出強軍文化的戰斗屬性,把服務備戰打仗、提高部隊戰斗力作為根本任務,不斷激發廣大官兵敢打敢拼、無懼無畏的血性膽氣,錘煉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為備戰打仗提供精神動力。要持續加強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我軍根本職能教育,引導廣大官兵牢固樹立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思想,增強隨時准備打仗、隨時能打勝仗的使命感責任感,為鍛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兵勁旅提供堅實精神支撐。要堅持用戰訓任務磨礪,把強軍文化建設與戰斗力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積極營造尚武精武的濃厚氛圍,廣泛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使廣大官兵在直面血與火、苦與累中激發戰斗豪情、磨礪戰斗意志,真正讓強軍文化圍繞打贏、服務打贏、助力打贏。
尊重主體地位。強軍文化土壤在基層、建設主體是官兵。以強軍文化凝聚強軍力量,必須始終堅持文化發展為了官兵、文化發展依靠官兵、文化成果惠及官兵的理念,把滿足官兵文化需求、增強官兵精神力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打造能夠沁潤兵心、引起共鳴、激發認同的強軍文化精品,構筑潤物耕心的精神家園,從而激勵廣大官兵認真履行為人民扛槍、為人民打仗的神聖職責。廣大官兵中蘊含著無窮的文化潛力,他們既是強軍文化的弘揚傳承者,也是創新創造者。要尊重官兵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激發官兵參與強軍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鼓勵他們把部隊生活實踐作為強軍文化創作的土壤,在參與中深化對強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以高昂士氣投入練兵備戰,使文化真正成為戰斗力生成的“催化劑”。(王玢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