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兵民是勝利之本

陳 陣 荊 博
2025年07月21日09:29 | 來源:中國軍網222
小字號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深刻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在偉大的人民戰爭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億萬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歷史和實踐証明,“兵民是勝利之本”既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的底層邏輯,又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顛扑不破的真理,具有永恆的時代價值,對於我們思考新時代戰爭戰略問題、打好新時代人民戰爭,仍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偉大的斗爭孕育偉大的思想。“兵民是勝利之本”正是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我們黨在領導抗日戰爭實踐中獨創性地總結提出的人民戰爭思想,這一偉大思想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和豐富的實踐基礎。

唯物史觀的生動體現。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為了正義和人民的事業,戰爭指導者必須把組織和武裝人民群眾作為基本的指導思想。毛澤東同志基於歷史唯物主義對戰爭進行考察,提出了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核心的人民戰爭思想,科學闡明了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偉大作用。面對裝備精良、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我們黨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把人民群眾看成和軍隊一樣,都是戰爭的主體。當侵略者狂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時,殊不知“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兵學智慧的傳承弘揚。攻戰之本,系乎民心。中國古代先哲十分強調民眾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管子》認為“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荀子》提出“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孫臏兵法》指出“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無不深刻闡明了民眾的巨大力量,強調必須團結和發動民眾齊心協力贏得戰爭。革命戰爭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同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中的兵學智慧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的光輝思想,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軍事辯証法的科學認知,彰顯出對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的傳承發揚。

偉大實踐的科學總結。土地革命時期,我們黨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革命熱情,多次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圍剿﹔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倡導、建立和維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敵后建立和發展根據地,創新人民戰爭戰略戰術,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百姓傾其所有支援人民軍隊贏得“三大戰役”偉大勝利﹔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黨政軍民團結一致、農工商學萬眾一心,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以舉國之力研制“兩彈一星”,還是八方支援搶險救災,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全民抗疫,都充分彰顯了人民的磅礡偉力。歷史和實踐雄辯証明,人民軍隊的根脈,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戰爭的偉力,來源於人民的偉大力量。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兵民是勝利之本”的制勝之道和深層密碼,充分體現在我們黨始終堅持以政治領導力把方向,以思想引領力強根基,以群眾組織力壯筋骨,以社會號召力聚共識,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偉大抗戰中,不斷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制勝優勢。

以政治領導力把方向。中國共產黨強大的政治領導力是我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首要條件。面對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卓越領導力,堅定指引著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擔負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領導責任。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我們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克服了黨內存在的右傾主義錯誤,建立了嚴密的組織領導體系,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同心同德、勠力抗敵。我們黨把進步的政治精神和戰爭的政治目的貫注到軍隊、人民中,實現全民族抗戰力量優化整合,展現了強大的政治領導優勢。正是源於黨的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我軍才得以迅速發展壯大,從抗戰之初的4萬多人發展到百萬大軍。

以思想引領力強根基。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隻有真正啟發和教育人民,才能喚起歷史創造者的思想覺醒。我們黨之所以有力量,就在於善於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激發動力。民族危亡時刻,針對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態”,我們黨及時提出“隻有全面的民族抗戰才能徹底地戰勝日寇”的鮮明主張,宣傳抗日救亡思想,燃起全民抗日的愛國熱情﹔針對“亡國論”和“速勝論”,毛澤東同志相繼發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一針見血地批評和糾正了這些錯誤思想,使廣大民眾清醒認識到抗日戰爭必然是一場持久戰,最終勝利必然屬於中國。正是我們黨強有力的思想引領,才使得中華民族實現了思想上的大覺醒,激發起億萬民眾同仇敵愾奔赴抗戰一線,共同創造了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

以群眾組織力壯筋骨。毛澤東同志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能否把中國民眾緊密團結起來、嚴密組織起來,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戰斗力,是抗戰能否取勝的關鍵。全國抗戰爆發后,我們黨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抗擊侵略者。1937年9月23日,毛澤東同志在給彭雪楓的電報中強調,“游擊戰爭除軍事部署以外,最主要的是緊密依靠鄉村廣大人民群眾”。歷史証明,我們黨發揮群眾組織優勢,就能無往而不勝、無敵於天下。

以社會號召力聚共識。毛澤東同志指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全軍全民的統一戰線,決不僅僅是幾個黨派的黨部和黨員們的統一戰線。”他強調,“在一切工作中,應該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我們黨通過強有力的社會號召,把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海外華僑等在內的各個階層都發動起來,不斷擴大社會影響范圍,與人民一道共同扛起了抗戰救亡的神聖使命。歷史証明,正是我們黨以強大的社會號召力激發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才使得各民主黨派、海內外中華兒女積極投身抗日洪流,匯聚成源源不斷的戰爭偉力。

習主席強調,不論形勢如何發展,人民戰爭這個法寶永遠不能丟,但要把握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特點新要求,創新內容和方式方法,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深刻理解把握新的時代條件下“兵民是勝利之本”的實踐要求,對於打贏信息化智能化條件下的人民戰爭具有重要意義。

善借民智,加快發展新質戰斗力。新質戰斗力與新質生產力技術同源、價值同向、產業同根、路徑同步,要打贏新時代人民戰爭,必須充分借助民智,善於從先進生產力中獲取強大效能,進而實現兩者高效融合、雙向拉動。一方面,必須把握新興領域發展特點規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無窮智慧,使科技制勝能力深植於經濟社會發展中,推動高新技術向戰斗力轉化,為打贏人民戰爭夯實備戰基礎和支撐力量﹔另一方面,貫通軍事需求側與科技供給側鏈路,向新興領域要新質戰斗力。

全民國防,打造新型國防動員體系。國防動員作為支撐打贏的后盾,必須始終為戰而存、為戰而備。著眼未來高端戰爭特點,注重運用我軍抗戰時期組織動員、兵民一體、聯合抗敵的寶貴經驗,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防動員體系。要優化國防動員體制機制,形成上下貫通、橫向聯通、運轉高效的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聯動格局﹔創新動員組織模式,科學整合動員主體、潛力資源和保障對象,依托大數據、雲技術和智慧管理平台等建立國防動員數智系統﹔加強實案化准備、實戰化訓練,圍繞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新特點,加快推動軍地制度機制一體聯建、研案修案一體聯動、演習演練一體聯訓、能力實力一體聯備﹔推動國防動員力量體系拓展優化,深挖新域新質優質資源,全面提升國防動員費效比和戰斗力貢獻率。

軍民一體,充分發揮人民戰爭整體威力。大國博弈不僅是軍事體系間的博弈,更是國家整體實力的終極對抗。必須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確立“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戰略導向,創新人民戰爭方式方法,打贏新時代人民戰爭。堅持人民至上,保持同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生死與共的牢固關系﹔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推動軍隊指揮、地方應急和戰略支援實時響應、整體聯動﹔大力弘揚“軍民團結如一人”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強化全民國防觀念、提高憂患意識、培塑尚武精神,加強軍政軍民團結﹔結合戰略博弈環境、當代國際規則、社會結構變化、信息化智能化作戰特點等,從地區和全球視角靈活施策、全域推進,最大限度發揮人民戰爭制勝強敵的整體威力。

(作者單位:陸軍研究院)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