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資陽艦一級軍士長馬少利——
戰艦破浪我為鋒


馬少利(右)帶領戰友開展戰位操演。本報特約通訊員 劉禮鵬攝
浪潮翻涌,戰艦列陣。
急促的警鈴驟然響起,海軍某護衛艦支隊資陽艦主炮區隊長、一級軍士長馬少利,如離弦之箭沖向戰位。瞄准、鎖定、擊發……“轟!轟!”炮彈出膛、烈焰噴涌,精准命中目標。
這樣的速度與精度,是馬少利27年如一日精武強能的結果,也是新時代革命軍人堅守戰位精鑽細研的寫照。
“有准備才能有機會,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新訓期間,馬少利因理論知識扎實,被選中參加某型主炮專業比武,和戰友取得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新訓結束,本以為能分到主炮班的他,卻被分配到某導彈護衛艇擔任高射機槍手。
心願未遂,他沒有消極懈怠,而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默默觀察學習主炮操作。時間一長,他有了疑惑:放著電動射擊不用,主炮兵為啥常選擇手搖操縱?
“電動射擊故障率較高,一旦設備壞了不好修。採用手搖操縱雖然減少了一定的射擊提前量和精度,但相對穩定。”主炮班長的解釋,讓馬少利心裡留下個疙瘩。此后,他一有時間就向主炮班戰友請教,還借來主炮系統電氣分布圖研究,記下厚厚一本筆記。
經過不懈努力,馬少利終於轉崗成為主炮兵,攢了幾年的想法和熱情隨之噴涌而出。一次考核,馬少利向艇長建議採取電動射擊,並立下軍令狀。最終,他通過電動射擊成功命中目標,在單位一“炮”而紅。從此,馬少利更加痴迷深研主炮原理,逐漸掌握多型艦炮結構特點。
那一年,海軍組織艦員維修技能比武。馬少利積極報名參加,但心裡有點犯嘀咕:比武項目涉及很多專業,有些自己不熟悉。“大不了從頭開始學!”備戰期間,他在完成本專業學習訓練之余,經常到工廠和兄弟單位“取經”。最終,他在比武中拿下3項滿分,奪得專業組第一名,並被評為“專業技術能手”。
榮譽加身,腳步未停。某新型國產艦炮即將列裝,馬少利反復研究圖紙,發現某系統設計存在改進空間,便向廠方提出多項革新意見並被採納。他創新提出的“快速瞄星法”,大幅縮短校准時間,被戰區海軍推廣使用。
這些年,馬少利先后在4型艦艇、6型艦炮崗位上工作。每次執行任務,他都留心總結經驗,累計寫下15萬余字的筆記,對艦體搖擺幅度等對艦炮首發命中率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
提及馬班長,戰友都贊不絕口,“他總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些年,馬少利接到的求助電話越來越多。只要有人請教,他都耐心解答、傾囊相授。“這樣傳幫帶效率不高,最好能對經驗知識進行系統性總結。”馬少利提出編寫一套教材,供艦員參考學習的想法,得到上級支持。
操炮的手拿起筆杆子,問題接踵而來:如何將實操經驗變成圖文並茂、條理清晰的表述?“沒有經驗就學,學著學著就會了。”馬少利又開始自學畫圖軟件,還利用休假時間赴院校和裝備生產廠家,向專家教授請教。
艦炮結構復雜,想幾句話、幾張圖說清楚,絕非易事。馬少利經常加班到深夜,后來干脆把床鋪搬到戰位。經過700多個日夜,《某型艦炮電氣原理與維修》終於編寫完成,並被海軍作為統編教材推薦到各單位使用。他還帶領戰友拍攝制作50多個教學微課視頻,牽頭成立槍炮專業工作室和艦炮模擬訓練室,發揮集約專修優勢,拓寬了專業骨干培養路徑。
自身過硬帶動人人過硬。這些年,馬少利先后被表彰為“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全軍優秀軍士”等,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他培養出的很多技術骨干已成長為艦艇長、高級軍士等。
記者手記
銖積寸累,日就月將
礪刀鋒、當尖兵,是新時代官兵永恆的追求。然而,有誰生來就是尖兵?馬少利的成長,是靠日復一日地勤奮求知,不斷“擠”時間學習、“鑽”專業難題,持之以恆打磨出來的﹔馬少利的成績,是靠做好每一件具體事、完成好每一項工作,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新時代強軍征程上,廣大官兵要隨時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掌握新知識,為厚積薄發、加速成長做好准備﹔通過時時淬煉專業能力,為在重要任務中攻堅克難、挺身而出做好准備﹔通過聚力研戰謀戰、扎根崗位建功,為未來那一聲出征的號令做好准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