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某旅某連常態舉辦“成果分享會”——
集聚官兵智慧 涌流創新活水


隨著“成果分享會”的持續舉辦,陸軍某旅某連干部張超聖,對“官兵的智慧是無窮的”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該連組織的這項活動始於去年,時間靈活機動、形式不拘一格,官兵們分享的成果五花八門:有自行改進的裝備零件,有自編的操作要領順口溜,有探索創新的訓練方法,還有總結歸納的維修經驗……張超聖說,這些成果一頭連著官兵智慧、一頭直通連隊戰斗力,正在成為他們提升自主抓建能力的新動能。
“為什麼會想到舉辦這樣的活動?”面對筆者的好奇,張超聖回答說,這得先從一次穿越機訓練說起。
訓練中,幾架穿越機在通過一個門型障礙前,齊刷刷“栽了跟頭”。“怎麼又串頻了?這毛病啥時候能改啊?”該連下士林二樵摘下圖傳眼鏡,聲音裡滿是焦躁。
這已經是那一周第三次,因圖傳眼鏡出現串頻問題,導致穿越機訓練被迫“擱淺”。眼看新增訓練課目遭遇瓶頸,連隊黨支部一班人同樣很著急。
當晚復盤會上,大家就“向上級求援”還是“依靠自己解決”拿不定主意,討論陷入僵局。正當眾人一籌莫展時,四班班長陳燎源默默起身,從上衣口袋掏出一個小東西:“我自購了一個定向天線,能讓幾副圖傳眼鏡同時工作不串頻。”
在場的骨干半信半疑,現場安裝進行測試,發現顯示屏上的“雪花”果然消失了,畫面變得清晰穩定。
困擾多時的棘手問題解決了,按理說應該皆大歡喜,沒想到,一名副班長突然向陳燎源“發難”:“陳班長,你有這寶貝,怎麼不早點拿出來?”陳燎源臉一下子紅了,回復的語氣卻很生硬:“這是我琢磨出來的,原本准備自己留著用。”
這一幕,引發張超聖思考:戰士有了改進訓練質效的革新成果,為什麼不願分享呢?
和一些官兵交流過后,張超聖分析認為,雖個別官兵存在私心,但主要原因是連隊沒有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
連隊黨支部研究決定,搭建一個匯聚智慧的交流平台,“成果分享會”應運而生。
陳燎源成為“成果分享會”的第一位推介人。他從安裝調試、注意事項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圖傳眼鏡加裝定向天線的方法。
講台上,陳燎源侃侃而談﹔講台下,官兵們專注聽講,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著關鍵信息。
除了陳燎源,其他官兵也帶著自己的革新成果登台亮相。優化戰備庫室秩序的“收納管理法”,自制的便攜工具箱,提高夜間射擊效率的輔助技巧……張超聖沒有想到,首次“成果分享會”開始僅2個小時,大家就貢獻了近30個“金點子”和實物。
該連沒有讓“成果分享會”止於“分享”,他們設計了完整的成果轉化鏈路:痛點征集—方案比拼—實踐檢驗—推廣使用。
所以,每次“成果分享會”后,該連都會從中篩選出管用可行的創意方案進行孵化驗証,達到預期效果后,再在全連范圍推廣。
成果共享、人人受益。連隊官兵團結互助、集智攻關的氛圍更加濃厚。一班班長自制的圖上量算工具尺,助力新兵提高了訓練成績﹔三排排長結合執勤經驗制作的“特情處置手卡”,讓年輕戰士少走了彎路﹔七班副班長編寫的刺殺訓練“呼吸步法順口溜”,提升了整體訓練質效……
“官兵們的智慧成果,給連隊戰斗力建設不斷注入創新活水。”該連主官說,“成果分享會”不僅解決了具體問題,還塑造著連隊文化。官兵們依靠創新革新攻堅克難的意識和能力日漸增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