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國家與歐洲防務合作升溫


據外媒報道,近年來,海灣國家與歐洲在區域安全及經濟合作框架下的對話頻率顯著提高,推動雙方防務合作升溫。當前,雙方合作已突破傳統武器採購范疇,向共同研發、技術轉移、聯合生產等領域延伸。
探索合作方式
報道稱,除武器裝備採購外,海灣國家與歐洲正嘗試新的防務合作模式。
一是重大項目共投共研。沙特等海灣國家通過政府間協議,直接投資歐洲跨國防務項目,形成“海灣資本+歐洲技術”的互補模式。雙方合作領域涉及下一代防空系統、主戰坦克等核心裝備。2023年,卡塔爾巴爾贊防務公司與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聯合開發“歐米茄”360雷達系統,推動雙方構建更具持續性的伙伴關系。
二是工業體系深度融合。沙特、阿聯酋等國放棄漫長的技術研發過程,通過資本在歐洲尋求支持。這種模式使海灣國家能夠快速獲得定制化技術,同時推動歐洲企業技術迭代。外媒估算,該模式使海灣國家技術獲取周期平均縮短5至7年。2023年,阿聯酋EDGE集團收購愛沙尼亞米爾雷姆機器人公司,依托該公司的前沿技術開發地面無人車輛。
三是合作對象另辟蹊徑。海灣國家聚焦歐洲防務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加大戰略投資。相較大型防務集團,這類企業在跨國合作中面臨的審查程序更為簡化。近年來,卡塔爾投資多家歐洲國防科技初創企業,涉及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及無人系統等領域。
雙方各取所需
有分析指出,海灣國家與歐洲強化防務合作並非單向利益輸送,而是基於安全格局重塑與產業升級的雙向需求。
對海灣國家而言,合作目的在於構建自主防務體系。長期以來,海灣國家武器裝備高度依賴進口,列裝進程受供應方制約。當前,沙特等國家通過股權購買、聯合研發等方式嵌入歐洲技術體系,逐步構建自主研發框架。據悉,沙特已將“武器裝備本土化率提升至50%”的目標,納入“2030年願景”,明確以聯合研發推動國防工業自主化發展。
同時,在與歐洲的合作中,海灣國家意圖通過從“採購客戶”到“技術伙伴”的角色轉變,提升地區乃至全球安全事務話語權。例如,阿聯酋向非洲國家出口基於歐洲技術改裝的武器裝備﹔巴林與英國開展聯合演習,共同部署人工智能沿海監控系統。
對歐洲國家而言,合作的深化源於自身戰略環境變化與產業升級需求。歐洲多國面臨預算受限與產能提升的雙重壓力,海灣國家在合作中提供的資金,可以為歐洲國防工業基礎設施升級提供關鍵支撐。
此外,海灣地區是全球能源供應和國際航運的關鍵節點,其和平穩定關乎歐洲的經濟命脈。法國等國表示,深化合作可增強地區安全事務參與度,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保障“地中海—紅海—波斯灣”航線安全。(劉一澳、余勵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