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超音速武器發展規劃引關注


據外媒近日報道,日本計劃在2025至2035年投入約143億美元用於提升打擊能力,並將其中20%的資金投向高超音速武器研發領域。報道稱,日本已制訂跨度為10年的高超音速武器發展規劃。這一規模空前的投入與長期規劃,標志著其在遠程打擊武器領域的布局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梯次推進計劃
據悉,日本高超音速武器發展規劃分3個階段推進。
第一階段的重點是加快高速滑翔彈的部署(2026年)。日本計劃在2026年完成首款高超音速滑翔彈的部署。該導彈射程500至900千米,速度達5馬赫,採用雙錐體滑翔彈頭和固體火箭助推器,具備機動變軌能力。其重點部署在九州和北海道地區,主要用於近岸封鎖關鍵水道,執行離島防衛及反艦任務。在此階段,日本通過適當縮短射程加快列裝進度,意圖在2027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第二階段重點是提高遠程精確打擊能力(2028至2030年)。日本計劃開發新一代高超音速滑翔彈,將射程提升至2000至3000千米,並引入紅外成像制導技術,以提高對移動大型艦船目標的打擊精度,實現所謂“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目的。同時,日本計劃推進攔截能力建設,加快電磁軌道炮技術驗証。
第三階段重點是構建戰略威懾體系(2035年前)。日本將部署射程3000千米、採用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具備縱深打擊與主動防御能力。同時,日本計劃與美軍合作開發“滑翔段攔截彈”,由日本主導推進系統研發,美國負責追蹤技術,研發成果將整合至“宙斯盾”艦垂直發射系統,以填補現有反導系統對高超音速武器的防御空白。在該階段,日本計劃將高超音速導彈集成至潛艇、水面戰艦、戰斗機等發射平台,形成“海陸空三位一體”遠程打擊網絡。其還將整合衛星預警網絡與人工智能指揮系統,實現高超音速武器系統“偵—控—打—評”閉環。
上述3個階段的發展規劃,將在日本防衛省牽頭下,由三菱重工、IHI株式會社具體負責推進研發。
此外,為進一步強化高超音速武器系統的早期預警能力、提高打擊精度,日本計劃對“准天頂衛星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同時,日本與美國計劃聯合構建天基預警和監視系統,在2028年前完成330顆中低軌偵察衛星的組網運行。其中日本負責30顆衛星的部署,美國負責300顆衛星的部署。
面臨多重制約
綜合來看,日本高超音速武器發展規劃的目標,是梯次構建覆蓋西太平洋地區全境的打擊體系。然而,從實際推進條件來看,這一規劃面臨多重制約。
核心技術依賴外部,自主能力不足。日本在紅外導引頭、高精度導航系統等核心技術上高度依賴美國,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研發進程易受日美關系等外部因素干擾,后期武器性能迭代升級也將受到美國制約。
國防工業產能有限,存在斷鏈風險。作為主承包商的三菱重工,生產線規模和技術工人儲備難以支撐大規模、高標准的量產需求。同時,日本國防工業體系長期以“小批量、定制化”模式為主,供應鏈環節薄弱,關鍵材料、精密加工等環節存在斷鏈風險,制約武器裝備實戰部署效率。
缺乏試驗數據積累,裝備可靠性存疑。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發需經過高頻次、多場景的試驗,日本在該領域起步較晚,為加快部署不斷壓縮研發流程,試驗次數也相應減少。這使得其高超音速武器在復雜環境下的作戰效能缺乏足夠數據支撐。
從軍事發展導向來看,日本推出進攻性武器發展規劃、構建戰略級威懾體系的目標已遠超所謂“專守防衛”范疇。規劃中提及的射程3000千米武器覆蓋范圍、“海陸空三位一體”遠程打擊網絡等內容,明顯帶有軍事擴張屬性。其軍事動向與地區國家普遍追求和平穩定的訴求相悖,值得國際社會持續關注與警惕。(子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