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北約啟動強化東翼威懾能力計劃

2025年07月30日09:10 | 來源:中國國防報222
小字號

據外媒報道,在全球安全格局加速演變的背景下,近期,北約通過重構指揮機制、部署先進防御系統、提高國防工業產能、整合戰略資源等一系列舉措,強化東翼威懾能力。

構建區域安全屏障

7月中旬,北約陸軍司令克裡斯托弗·多納休表示,為提升東翼綜合防御能力,北約啟動名為“東部側翼威懾線”的計劃。北約成員國將依托該計劃,強化協同作戰能力。具體來看,該計劃主要包括3項核心內容。

重構指揮機制。北約將推動東翼指揮機制轉向扁平化,簡化成員國間決策流程,以實現戰略指令到戰術執行的快速轉化。此舉將打破以往按區域劃分的指揮模式,使成員國兵力、裝備、后勤保障等資源,根據實時情況靈活調動。

構建立體防御網絡。北約將推動波羅的海3國、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在邊境地帶、戰略要地等關鍵區域,部署反裝甲武器、中遠程防空系統、遠程精確打擊平台等裝備。計劃同時要求,加強東翼成員國的太空態勢感知與網絡防護能力,構建覆蓋多域的立體防御網絡,針對性應對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無人機等多種威脅。

提升后勤保障效能。北約將通過調整軍工生產布局與加強產業合作,強化東翼防御的后勤支撐與持續作戰能力。具體包括將部分裝備生產轉移至歐洲大陸,縮短運輸距離、降低供應鏈風險,確保危機時裝備能從歐洲本土生產基地或儲備點快速送達東翼。北約依托成員國提高國防開支的承諾,推動跨大西洋國防工業鏈擴容,並通過“國防規劃流程”,引導資源向遠程導彈等消耗性軍品的生產傾斜,進一步強化持續作戰能力。

同步推動多項行動

為支撐核心計劃落地,北約近期同步採取一系列相關行動。

前沿部署方面,北約在現有8個多國營級戰斗群基礎上,推動部分部隊向旅級規模升級擴容。北約駐拉脫維亞多國作戰旅已組建完畢,將承擔波羅的海地區前沿部署核心任務。德國於5月正式組建“立陶宛旅”,該旅配備“豹”2A6主戰坦克、“美洲豹”步兵戰車及PzH2000自行榴彈炮,計劃2027年達到5000人部署規模。這些旅級單位將與東道國國防力量深度融合,成為區域防御的重要力量。

演習訓練方面,7月19日,立陶宛啟動“鋼鐵決心-2025”軍事演習,來自北約多個成員國的12套“愛國者”反導系統和200輛M1A2主戰坦克在立陶宛東部邊境集結,模擬針對特定區域的進攻場景。此外,北約通過“堅定捍衛者”等大規模演習,演練遠程火力協同打擊、無人機攔截等課目,以檢驗東翼防御效能。

戰略拓展方面,北約加速推動芬蘭、瑞典融入東翼防御體系,以此為支點構建從東翼延伸至北極的行動鏈路。北約在芬蘭設立聯合部隊指揮機構,協調情報共享與兵力調度﹔將瑞典哥德堡等港口作為東翼后勤樞紐,並推動瑞典哥特蘭級潛艇與“鷹獅”戰斗機參與波羅的海地區巡邏,強化區域控制能力。此外,北約借助芬蘭、瑞典的北極理事會成員國身份,將觸角持續向北極延伸。除利用兩國軍事基地開展空中偵察與反潛行動外,還在北極圈內部署早期預警雷達與通信中繼站,構建覆蓋范圍更廣的“北極防御鏈”,形成東翼與北極聯動的威懾態勢。

實際效果有待檢驗

有分析認為,北約加強東翼威懾能力,根本目的是通過強化區域軍事存在,鞏固自身在歐洲東部的戰略主導地位,進而塑造符合其利益的區域安全架構。相關計劃在推進過程中面臨多重挑戰。

無論是擴充前沿兵力、提高國防工業產能,還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持續的資金與技術支撐。近年來,北約歐洲成員國持續加大國防投入,部分成員國實現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2%的目標。今年6月,北約針對東翼防御的龐大需求制訂新目標,要求成員國將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至5%。這一調整意味著成員國需投入更多資金,長期來看對各國財政構成顯著壓力。不同成員國經濟實力存在明顯差異,在資源分攤與投入力度上難以保持同步,由此引發的分歧可能影響計劃推進。

各國軍事工業基礎、武器裝備標准參差不齊,短時間內難以實現作戰體系融合。例如,部分東歐成員國仍使用蘇聯時期的防空導彈系統,與北約“愛國者”、IRIS-T等防空系統數據格式、通信協議不兼容。同時,各國作戰理念存在差異,導致在相關防御建設上投入重點不同。一些國家更看重傳統的地面防御,在太空態勢感知、網絡防護等新興領域不願投入太多資源,也缺乏配合的積極性,進一步制約防御網絡的整體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大規模防御體系的強化與擴張,客觀上會打破區域原有的力量平衡,為歐洲東部及周邊地區增添更多不穩定因素,其實際效果與潛在風險仍有待觀察。(謝石林)

(責編:王瀟瀟、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