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式上“任常倫連”戰旗光榮受閱,常倫庄村村民深感自豪——
“英雄從未遠去”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這是一場特別的主題班會。
“九三閱兵觀后感”——9月11日,山東省龍口市七甲鎮田家小學五年級“任常倫班”教室,當“兵教師”鄒恭冉在黑板上寫下開學后第一個班會的主題時,教室裡一片歡騰。
“威武”“強大”“震撼”,孩子們用這些字眼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回放的閱兵視頻定格在戰旗方隊出現的畫面時,鄒恭冉指著飄揚的“任常倫連”戰旗問:“同學們,看到這面戰旗,你們想到了什麼?”
“我們是任常倫的傳人,長大我要去當兵,接過英雄的槍!”鄒恭冉話音剛落,班長徐子涵第一個大聲答道。
“接過英雄的槍!”瞬間,孩子們紛紛回答。
清脆嘹亮的童聲,飄向窗外。不遠處,就是常倫庄村——英雄任常倫的家鄉。
秋風吹來一絲涼意,常倫庄村村口的老槐樹下,85歲的王寶德正和幾位老人圍在一起聊天。幾輛汽車停在村口,車上下來的一行人,向村裡的任常倫事跡展覽館走去。
“大閱兵后,每天都有人來任常倫事跡展覽館參觀,有本市本縣的,還有外省外市的。”王寶德堅持數十年在周邊村庄和學校宣講任常倫事跡,他的言語中有欣慰也有自豪。
“任常倫犧牲的時候我才4歲,但從小就聽村裡人講他的故事。”王寶德的話,勾起老人們的共同回憶。
任常倫17歲加入抗日自衛團,19歲參加八路軍,經歷過大小戰斗120余次,9次負傷仍沖鋒在前,被山東軍區授予“一等戰斗英雄”稱號。1944年11月,在海陽長沙堡戰斗中,擔任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旅14團1營5連3排副排長的任常倫,子彈打光后與敵人拼刺刀,刺死5名敵人后,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3歲。后來,他生前所在連被命名為“任常倫連”,黃縣人民政府將他的家鄉改名為“常倫庄”。
“若是任常倫能看到大閱兵,該有多高興!當年他扛著一把土槍就上了戰場,那時候咱們要是有現在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早就把小鬼子趕出中國了!”一位老人激動地說。
“戰斗英雄任常倫,他是黃縣孫胡庄的人,十九歲參加了八路軍。打仗像猛虎,沖鋒在頭陣,完成任務堅決又認真。為人民犧牲了也甘心……”任常倫事跡展覽館裡,循環播放著歌曲《戰斗英雄任常倫》。玻璃展櫃裡,一本泛黃的《戰斗英雄任常倫》連環畫,映入記者眼帘。
這本由山東人民出版社於上世紀70年代初出版的連環畫,用素描手法生動展現了任常倫的英勇形象和英雄事跡。
得知連環畫的主創者之一王樹楓是龍口本地人,記者撥通了他的電話。
談到創作過程,王樹楓不禁唱起《戰斗英雄任常倫》。他說,在膠東地區,這首歌傳唱了80多年,今天的許多孩子都會唱,任常倫的名字家喻戶曉。
王樹楓告訴記者,自己是聽著任常倫的故事、唱著這首歌長大的。學英雄、畫英雄,是兒時就種在他心裡的一顆種子。到黃縣文化館從事美術工作后,他愉快接受了繪制《戰斗英雄任常倫》連環畫的任務。
為了畫好英雄,輾轉千裡,王樹楓專程趕往“任常倫連”採風。在連隊採風的那些日子裡,任常倫的形象在他心中日益豐滿。50多年后的今天,王樹楓回憶起來一個場景,依然難掩激動:“晚上連隊點名,指導員呼點的第一個名字就是‘任常倫’,全連戰士齊聲答‘到’,聲音震天響。我當時就掉淚了——任常倫沒走,他還活著!”
王樹楓告訴記者,採風歸來,他住在棲霞市桃村鎮英靈山腳下,從住處就能望見膠東革命烈士陵園裡高聳的任常倫銅像。花了半年多時間,他完成了連環畫的創作。“我們的軍隊,如今擁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始終保持著愛黨愛國、英勇善戰的光榮傳統,一定能打敗任何來犯的敵人!”說到這裡,王樹楓的音調高了起來。
多年來,因為一個共同的名字,英雄的連隊和英雄的家鄉血脈相連。記者在展覽館看到一張特殊的合影——“任常倫連”官兵與常倫庄村村民一同擎起連旗。
“幾十年來,咱村群眾和連隊官兵就像一家人。昨天,我還和連隊指導員打電話交流觀看大閱兵的感受。他告訴我,連隊官兵以連旗光榮受閱為動力,個個苦練精兵,爭當新時代的英雄傳人。”村黨支部書記王忠金指著照片說。
勝利紀念日前夕的那場祭掃活動,王忠金歷歷在目——
“任常倫連”官兵代表不遠千裡來到膠東革命烈士陵園,緬懷任常倫烈士。洒一抷連隊駐地的泥土,敬一杯清澈的酒水,敬一個庄嚴的軍禮,連隊官兵告慰先烈:“您用生命鑄就的旗幟,我們高高舉起,從未褪色﹔您用生命踐行的‘輕傷仍殺敵、重傷不叫苦,舍命殺頑敵、堅持干到底’戰斗精神,永遠都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
走出展覽館,漫步常倫庄村,常倫雕像、常倫壁畫、常倫廣場……英雄元素隨處可見。腳下的瀝青路寬闊平坦,眼前的農家院整潔溫馨,不遠處的環湖綠道上,村民悠閑漫步、孩子嬉戲奔跑,一幅和美的鄉村畫卷鋪展眼前,“山東紅色文化特色村”名不虛傳。“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看到今天的家鄉,英雄一定會含笑九泉。”王忠金說。
暮色四合,任常倫事跡展覽館的燈漸次亮起。回首望去,牆上那句“英雄從未遠去,精神永伴征程”的標語,在燈光映照下更加顯眼。
是的,英雄從未遠去。他“活”在經久流傳的歌聲裡、書籍裡,更“活”在英雄部隊官兵和英雄家鄉人民的心裡。
80多年過去,有一種銘記,歷久彌新、從未褪色﹔有一種精神,超越時空、永續傳承!(賈玉省 盧岩 盧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