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始終保持這股血性

2025年09月15日09:14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十四年山河不屈、十四年浴血抗戰,中華大地涌現了無數英雄和英雄群體,他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前仆后繼赴國難,用生命和熱血譜寫了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站在今天,回望歷史,我們更能深刻體會革命先輩在極端困境中迸發的精神偉力。

一組1937年的數據對比,足以窺見中國人民抗戰之艱難:日本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僅13.6億美元﹔日本鋼鐵產量580萬噸,中國僅為4萬噸﹔日本生產大口徑火炮744門、制造坦克330輛,中國則尚無自主生產能力。

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讓人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我們靠什麼戰勝強敵?靠什麼贏得尊嚴?

有人說,靠的是一股血性——

這股血性,是面對強敵敢於亮劍。“血戰磨河灘鋼鐵連”官兵,遭數倍於己的日軍圍困,用血肉之軀為主力轉移爭取時間。彈藥耗盡之際,連長鄧仕鈞高呼“決不能讓小鬼子踏過我們的陣地”,率領官兵沖向敵陣,身受重傷仍奮力拼殺。

這股血性,是直面危局決死無畏。東北抗聯將領陳翰章與十幾名戰士被日軍重兵包圍,他沉著指揮突圍,激戰中多處負傷。面對日寇勸降,他怒斥“死也不當亡國奴”,堅持戰斗至最后一刻,壯烈犧牲。

這股血性,是排除萬難贏得勝利。面對日軍的報復性“掃蕩”,八路軍巧妙利用地形,將敵人誘入黃土嶺伏擊圈,一舉殲敵900余人,讓號稱“山地戰專家”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命喪太行山。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陝北採訪時曾困惑:“是什麼樣的希望,什麼樣的目標,什麼樣的理想,使他們成為頑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戰士的呢?”透過一些歷史細節,我們能夠找到答案——

1937年9月19日,《大公報》刊載的《感謝衛國軍人》一文這樣寫道:“今天的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為了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自由,並且確有把握,一定能達到。”

劉老庄戰斗前,一名戰士火線寫下入黨申請書:“在黨最需要的時候,我將把自己的生命獻給黨和人民,決不給我們黨丟臉,決不給中華民族丟臉!”

在給叔父的家書中,左權將軍直抒胸臆:“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奮斗。請你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

嚴冬密林中,楊靖宇率部與日軍周旋數月,戰至最后一刻,犧牲時胃裡沒有一粒糧食。日本戰敗前夕,參與殺害楊靖宇的岸谷隆一郎,在自殺前寫下:“中國擁有像楊靖宇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國。”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同志曾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抗日戰爭,從來不只是中日兩國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的簡單對比,更是國家意志和人民精神的深度較量。中國人民靠著血性和信念,保家衛國、英勇戰斗,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取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因為知道為誰而戰、懂得為何而戰,英雄的中華兒女才會無懼無畏、視死如歸。此后的歷史也反復証明,當個人選擇與國家民族命運同頻共振,就能迸發出改天換地的力量。

英雄是時代的先鋒、民族的脊梁。英雄的價值,在於“垂式范而勵來茲”。戰火雖離我們遠去,但英雄從未離開。壩子雷場,杜富國面對危險挺身而出,高喊“你退后、讓我來”,保護了戰友安全﹔加勒萬河谷,陳祥榕毫不畏懼、英勇戰斗,用生命踐行“清澈的愛,隻為中國”﹔南蘇丹聯合國難民營,李磊、楊樹朋在槍林彈雨中始終堅守哨位,不幸壯烈犧牲,生動詮釋“人在陣地在”的使命擔當……新時代的革命軍人用行動証明,縱使時間流逝,英雄精神不滅,革命氣概常在,血性始終如一。

“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時代,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家。”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英雄挺膺擔當,越需要保持這股血性。

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英雄部隊。”新時代新征程,廣大官兵要傳承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實戰實訓中砥礪敢打必勝的豪氣,在一線較量中激發堅決斗爭的勇氣,在任務摔打中積蓄攻堅克難的底氣,在比拼對抗中練就舍我其誰的膽氣,以時刻准備為黨和人民沖鋒陷陣、犧牲一切的果敢和堅毅,續寫新的英雄篇章。(曾梓煌)

(責編:王瀟瀟、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