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探日本文明和侵略思想根源:大陆强则“忍” 弱则“刀”

兰 天

2014年06月13日09:51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值此甲午战争120周年忌,中国和日本的固有矛盾再次凸显。这种矛盾是超越战争创伤之外的,是地缘特征的冲突,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较量,本文试图客观地对千百年来日本的民族特性和侵略思想的特点和渊源进行总结,并与同时代的中华文明进行对照,为这一对矛盾庖丁解牛。

第一、日本文明的精髓是注重精神力量和进攻思想,产生环境与中华文明有根本不同。日本文明从一开始就和中华大陆的文明不同。中华文明的产生土壤是大河农耕文明。在西有大漠、东有大海的保护中,物产丰富,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自我认知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其它都是蛮夷边帮,唯此是天朝上国。求和,求稳,无需开疆扩土,大一统就是万世基业,守成特点明显。日本文明的产生土壤却是富于冒险的海洋文明。资源匮乏的岛国,无战略纵深,发展空间受限,东有大洋,只有西边才有发展的空间,但西边又有强大的大陆文明的客观存在。无论大陆文明是否主动威胁,都成为岛国发展的障碍。使岛国时刻充满危机感和进取心。而在物质资源匮乏的背景下,神道教的传统使日本文明对精神力量有一种原始崇拜,物质匮乏精神补。注重精神的力量,为了生存而进攻和侵略的特性,从日本民族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定的了。

第二、日本文明的特点是学习性强但没有原创性,产生机理与中华文明根本不同。中华文明是古老的文明,与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一样是独立产生的,具有原创性。自我发展,自成系统,自我更新。但历史的和传统的惯性较大,崛起和衰落的周期都较长。日本文明比起隔海相邻的中华文明,它要晚的多。公元57年,倭奴国使者拜见汉光武帝刘秀,受“汉委奴国王”金印。当时日本有成百个小国,倭奴国只是其中之一。从此,日本开始向中华强盛文明学习,一直持续了上千年。19世纪被美国叩关以后,通过明治维新,又全面向西方学习。相比于中华文明,日本船小好调头。一个历史时期中的全面落后,是日本国民特性具有强烈耻感文化的根源之一。也正是因为全面落后,没有包袱,非常容易学习外来的一切,也敢于全面学习外来的一切。但这种积淀少的学习,优点是速成,缺点是没有原创性,少了核心动力,这在日本后来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上也有很好的例证。

第三、日本文明在学习外来文明的过程中更加坚守本土化。结合自身特点对其进行了狭隘和致命的取舍。影响中华文明最深的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传到了日本就没有了最核心的“仁”。这是因为“仁”与日本文明中富于进取和侵略的核心价值观互相背离。在中华文明里,仁是大爱,是高于忠、义和孝的伦理观念,是广义的爱。日本人在学习中华文明中,没有继承中华文明中最为重要的这一美德,也没有提出能够代替“仁”的美德。忠、义、孝等小爱,成为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在天皇的神权思想的指引下,就是一种愚忠、愚义和愚孝。为了小爱可以牺牲大爱,没有大爱的约束下的小爱是狭隘的,是可以被利用的,是具有攻击性的,表现为谦恭隐忍和残暴狂虐的共存,不受控,极富侵略性。

总的来说,日本文明是世界几大独立产生的中心文明交叉产生的一个复合文明,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直都是外来文明的集散地和复合加工厂,没有形成能够支撑大国实力的核心文明。地缘特点决定了两千年来的成长特点:成长的小空间与成长的大愿望之间不匹配;成长的大愿望与成长的小能力之间不匹配。发动力足,但后劲不够。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战略不匹配,使其整个文明状态高度动荡,容易走极端,经常冲的很高,又经常回到原点。

反思甲午,不能局限于甲午,2000年的中日交往史就是中日民族特性、文化传统和地缘特征的博弈史和战争史。日本文明的“小”与“狠”和中华文明的“大”与“仁”,只要双方的国民特性都没有大的改变,这一对固有矛盾就很难改变。日本的侵略传统不会变,中国的广阔仁义也不会变。日本文明在大陆强则“忍”,大陆弱则“刀”。中华文明在大陆强则“制”,大陆弱则“危”。全在攻守之势,力量对比上。所以中华传统要主变,改变守成之势,带日本随吾变,掌握战略主动权。以史为鉴,今日之略!

分享到:
(责编:何天天(实习生)、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